深挖抗联遗址时代价值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

革命老区穆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年来黑龙江省穆棱市文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文保中心”)对抗联遗迹展开系统调查,发现了10余处具有历史价值的红色遗址,包括穆棱县委诞生地遗址、八面通抗联秘密交通站遗址、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金场沟抗联密营址、牛心东山抗联密营址等。这些发现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考古调查与遗址保护

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坐落于穆棱市下城子镇的悬羊村,保存状况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完成保护标志碑、标志牌和界桩的设置。它形制特殊,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这片深山密林中,已发现的抗联密营单体多达153处,包含各种类型的建筑和设施,隐秘的密道为抗联战士提供了安全的通行通道;简易要塞作为重要的防御据点,抵御敌人的进攻;山洞为战士们提供了藏身之所;耕地让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自给自足;战壕是战斗时的重要防线;哨所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动向;营房是战士们休息的地方;指挥所是作战决策的核心区域;储藏窖和物品仓库储存着所需物资。这些密营分布在悬羊砬子山脊的两侧,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却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军事防御系统。

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文保中心经过10余次实地调查,在距离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5公里处,又有新发现,即悬羊砬子抗联2号密营址(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和悬羊砬子抗联3号密营址(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共约70个单体。这三处密营址呈三角形设置,其中2号和3号密营址距离下城子镇侵华日军驻军位置更近且防御工事体量较大,表明它们极有可能是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的前沿部队驻地,承担着监视和抵御日军的重要任务。

悬羊砬子抗联2号密营址发现九九式步枪子弹

工作人员测量悬羊砬子抗联3号密营址

这三处遗址各具特色,彰显出抗联战士非凡的战斗智慧与工程能力。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以居住功能为主,其中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密营单体约有60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有多处人工开凿的山洞,其中一处并排两个山洞尤为壮观,一条山洞直接打通了山脊,另一条山洞疑似与这条打通山脊的山洞相连,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体系。相比之下,2号密营址专业化的工事布局令人称奇,仅一条密道单体就绵延千余米,形制错综复杂,宛如迷宫,主道上设有数十条分支,每隔3至5米便延伸出一条射击点通道。这些射击点通道长短不一,但都精心布局,确保了全方位防御。密道整体设计成曲线,直线距离不超过3米,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抗联战士的安全。3号密营址虽形制简单,但工程量极为庞大,其中一处地道式密营呈“丰”字形布局,密道总长度达1300米,中部有一个直径12米、深5米的圆形设施,经分析认为是指挥所。这里有瞭望口和灶台,灶台位置较深,并有隐蔽烟道,确保了指挥所的安全与隐蔽性。这些精巧且工程规模宏大的军事设施,无疑充分展现了抗联五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智慧。

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

2024年文保中心推出以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为主要研学点的“重走抗联路 弘扬红色精神”文物主题游径,并在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十佳线路推介中入围初评20条研学线路。

根据穆棱市实际情况,文保中心按照“红色文化为主,特色项目为辅”的总体思路,重点打造以研学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线路,策划了四个重点项目和旅游点。该线路结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文化遗产研学平台,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研学游径建设,将红色文化以多元形式直观地推送给学员和游客。同时带动旅游产业延伸发展,开创“红色文化+旅游”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该线路涵盖多个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建设得到了游客和群众的赞赏和认可。

历史教育与社会实践

穆棱市通过编写红色主题教材,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教育内容。在“东北抗联文化第一村”孤榆树研学课堂上,设计了“东北抗联十四年历史”“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东北抗联密营与东北抗联艰苦斗争岁月”“歌声中的红色记忆”“李范五人物传”“红色家书行动”等课程内容,还通过实景、视频展示革命先辈在这片白山黑水间艰苦奋斗的壮烈场景,讲述他们为了心中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最后舍身殉国的壮烈故事。

战略价值与文化传承

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见证了抗联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抗争,是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载体。

近期,文保中心在悬羊砬子抗联密营址举办“重走英烈路 再续抗联情”主题活动,推动抗联文化传承。活动邀请了省内革命文物专家和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实地考察,同时特别邀请了抗日英雄姚振山将军的亲属姚洪生和冯丕让将军的孙子冯向斌等革命后代返乡寻根。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参与者共同追忆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深入探讨了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

下一步,文保中心将持续深化抗联遗址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继承革命先烈坚韧不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创新保护利用方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同时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使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