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以物证史 以史增信 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新疆篇章
来源:
国家文物局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28 14:10
中国新疆,莽昆仑、俊天山,古老的丝绸之路历久弥新。走过70年沧桑巨变,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新疆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和标本资料2.8万件/组,珍贵文物2663件/组,特色藏品为纺织品、纸质文书、彩绘泥塑及古代干尸标本等,这些珍贵遗存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更是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生动素材。
9月26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承办的“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开幕。
展览由“秦汉时期对新疆的治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新疆的治理”“隋唐时期对新疆的治理”“五代宋辽金时期对新疆的治理”“元明时期对新疆的治理”“清朝时期对新疆的治理”“民国时期对新疆的治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新疆的确立”8部分组成,展出900余件文物。珍贵的简牍文书、精美的丝绸织物、厚重的印信碑刻,斑驳的历代钱币、灵动的青花瓷器……将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娓娓道来,实证了新疆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呈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特点。
一只羊、一峰驼静卧在铜印上,印面分别篆刻有“汉归义羌长”“常宜之印”字样。这两枚铜印的长高尺寸虽只有2~3.5厘米,但方寸之间有力印证了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历史事实。很多观众上前仔细辨认这两枚铜印的印文,小朋友们则是对印钮的“软萌”小羊和“迷你”骆驼津津乐道。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于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自1995年出土以来,这件文物就以高超的织造工艺、绚丽的色彩搭配华美的图案纹样以及激扬的文字寓意等特点对广大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策展人于志勇向观众介绍:“我们通过短视频解读、数字手工编织模具、互动游戏、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加大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内涵的挖掘阐释,向各族群众、青少年科普这件珍宝蕴含的重大历史价值:‘五星’织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创造的历史馈赠,是汉朝中央政权治理管辖新疆地区的重要力证,更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新疆考古出土的各类文献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包括新疆各石窟寺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地发掘的古代文字记录,如多语言文字的简牍、纸质文书、帛书、砖志、石刻石碑等,所记载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有诏令、律文、行政公文、籍账以及各级军政机构的文牒;有审理案件的对案辩辞和反映民间租佃、买卖、雇佣、借贷活动的各种契约,行旅往来的过所(通行证)以及记载百姓户籍、田亩及赋役承担情况的手实(户口登记表册)等;有佛教经论,道教符、经文,以及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文书和典籍;还有大量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典籍,包括儒家经典、史书、诗文、启蒙读物等。这些出土文献不仅反映我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各类事务、屯田兵士卒的生活劳作,还记录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为广大观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卷。
这里有一件体现“大唐速度”的“《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薛光泚、康大之请过所》案卷”,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文书记载了西州都督府户曹经办的三件请过所事宜。其中之一为唐益谦的叔父唐循忠的家人前往福州,唐循忠是前安西都督府长史,后调任福州,担任福州都督府长史。过所路线由吐鲁番至福州,途经今敦煌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宝鸡市陇县、渭南市潼关县等关津,行程约11695里。此过所的申请在一天内完成,说明当时行政工作效率很高。二为薛光泚前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三是康大之前往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征债。在当时,这些通关的手续在全国范围内是通行的,沿途的关卡会对此进行严格的勘验。这件文书不仅反映了唐朝对新疆地区管辖治理,施行各项律令制度的史实,而且所记路线说明了唐开元时期的政令畅通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1300多年前西州(今吐鲁番)的小朋友都学些啥?当时的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12岁的卜天寿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三月的某一天,卜天寿小朋友完成了一份5米长的作业,共书写有178行,每行20字左右,抄写的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中的《为政》后半部分和《八佾》《里仁》《公冶长》三篇内容,以及《千字文》《三台词》和其他诗句。观众看到这件“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时纷纷感慨唐代小朋友的作业书写功力,可是谁家小朋友做作业时不会偶尔分神呢?卜天寿的作业里,有错字还有两首自创的打油诗,他分享了自己的各种心情,让这件学生作业文书充满了童趣。除了“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尼雅遗址曾出土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仓颉篇》木简,楼兰遗址出土过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蒙学课本《急就章》的纸版残卷,还有吐鲁番出土的直到今天仍流行的经典蒙学读物《千字文》《开蒙要训》的习作写本及残片等。这些文物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到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时的教育情况,以卜天寿的作业为例,当时的吐鲁番地区设有与中原一样的学校,学习同样的经典、书写同样的汉字,这充分说明了唐朝州县对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普及。
元代时期,中央政权为推动新疆地区政治和经济发展,设有水陆驿站,建立钞提举司、交钞库,管理元代货币在新疆地区的发行和流通,新疆多地曾出土元代至元通行宝钞、中统元宝交钞。明代时期,西域各地方政权如叶尔羌汗国等,频频到中央政权所在地朝见,并将朝见之路称为“金路”。这一时期,西域与中原经济交往密切,新疆还发现了“大明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有多种面值,是当时全国流通的货币。这张宝钞与A4纸大小相仿,青灰色、桑皮纸质地;自上而下写有“大明通行宝钞”“壹贯”“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宝钞有高超的防伪技术,除了印信上有防伪暗记,更巧妙的是当时用来制钞的原料叫作桑穰,也就是桑树皮与树肉之间一层极薄的内皮,这种材料极难仿制,且政府管控严格。观众对古代宝钞的防伪智慧赞叹不已。
土尔扈特部历经艰难困苦仍义无反顾东归祖国故土的壮举令人感叹,本次展览展出的“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即渥巴锡官印也让观众为之震撼。这枚银印为正方形,印座边长10.7厘米,印钮是一只霸气的老虎造型,重4.4千克;正面印文为满文、蒙文合璧为“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译为汉文是“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之印”。观众表示,这枚银印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在清朝政府举全国之力的赈恤安置下,重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土尔扈特部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创美好生活,外御强敌,为开发和捍卫祖国西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让刚开放的‘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迅速被观众熟知?怎样让展览发挥教育功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谈道:“我们要用好社教、文创两大博物馆的品牌,向社会公众宣传展示展览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挖掘阐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本次展览配套的社教活动设计了“文物见证治理”“历史启迪未来”两条主线,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场场出精彩”为目标,面向各族青少年开展“镇馆之宝·治理密码”沉浸式寻宝、“穿越千年的文书”情景体验工坊、“我笔下的治理印记”青少年冰箱贴创意绘画大赛、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等活动,加大线上线下联动、科技赋能文物、馆校合作的力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讲好历代中央政权因地制宜加强新疆治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各族人民的辉煌历史。“年轻人乐于参与沉浸式体验,这让参观者和文物的距离一下拉近了。”讲解员帕丽巴克·激浪说。
“守望吧疆山”系列文创最初研发是与展览策划同步启动的,为了突出展览“国家治理新疆”这个中心主线,专门设定了以张骞、郑吉、班超、耿恭四位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的思路,一方面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创意设计,让这些2000多年前的英雄人物以“萌势力”造型迅速“拿捏”广大青年的心,大家好奇,这四个可爱形象的人物2000多年前在新疆都做过什么“工作”?当了解到他们在西域屯田戍边、维护稳定、抵御外敌、保障丝路畅行的史实后,大家敬佩不已:原来这四位Q版英雄事迹如此震人心魄。另一方面,“守望吧疆山”充分挖掘见证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珍贵文物元素,并巧妙与这四位英雄人物的精神结合起来,创意设计转化为“有颜有趣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把历史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新疆的中华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活中可感、可触、可用的日常物品。一支毛毡笔、一个冰箱贴、一个小玩偶、一个考古盲盒……都能让人感受到脚下这方热土自古以来与祖国的同频共振、血脉相连。
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过去、聚焦当下、展望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将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继续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彰显资源禀赋,传承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丝路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