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
《博物院》
作者:
徐玲
发布时间:
2025-09-26 09:28
我国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博物馆学作为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1936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年会上,有呈请教育部设立博物馆专科学校的决议案。惜因战争,中国博物馆发展按下了暂停键。1941年在重庆成立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3年该校设置图书博物馆学系,其下开设博物馆学相关课程。荆三林主持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初步建构了博物馆学课程体系。我国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工作得以正式启动。
1947年,由胡适、裴文中、杨钟健、韩寿萱和唐兰等组成的北京大学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提议在文学院成立图书馆、博物馆专修科,并公布了《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博物馆专科规程》。同年,有留美背景的博物馆学专家韩寿萱撰文呼吁在高校开设博物馆学课程,并给出了具体的设置方案,包括设立专业的大学要求,学生素养、课程体系以及相关课程辅助等。
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再次动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按学科实施专门化教育。北京大学重提博物馆专修科创设事宜。1949年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成立博物馆专修科,韩寿萱任专修科主任并于当年招生。学制为两年。把学生分为“历史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及科学博物馆三组”,课程包括政治课、博物馆学、模型制造、编目陈列、博物馆技术等。还可以让学生在三组中任择一种博物馆作较专门的学习目标。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不但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上还针对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设备和社会实践机会。除课堂学习外,学校建有专门的博物馆、图书室供学生实习。该专修科培养的几批学生成为此后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中坚力量。
与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开设时间相近的还有西南师范学院图博专修科和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门化班。只是两个学校的博物馆学专业招生不久即停办了。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学再次进入大学教育体系。1979年南开大学在历史系下设博物馆学本科专业。梁吉生回忆南开大学招收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历史渊源称:“1959年,在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的积极倡议下,南开大学历史学系曾开设了博物馆学专门化班,而且请到王冶秋等前来讲课。但该专门化班于1962年停办了。1980年,在启动新学科建设时,历史学系很自然地就提出了博物馆学专业筹设。”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开设博物馆学本科教育的大学,南开大学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完成了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目标的制定。并由史学出身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生源方面,1980年第一届学生不是高考招生,而是从历史系中国史专业调剂过来。课程方面,既学习中国史基础课程,也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考古绘图、博物馆概论、藏品管理、陈列艺术等课程。毕业学生多进入博物馆或文博机构工作。
南开大学开启了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新篇章。之后,上海大学、杭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先后开设了博物馆学本科专业。黄春雨回顾这一时期博物馆学专业归属时说:“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呈现出兴旺景象。如果稍经留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新兴的博物馆学专业几乎全都隶属于历史系。”发现附设于历史系的弊端后,复旦大学等开始独立设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文博专业。不久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高层次人才教育之先河。
进入21世纪,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壮大,考古学与中国史、世界史并列成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合并成为考古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把原本的本科专业“博物馆学”改为“文物与博物馆学”,出现了本科专业名称和研究生专业名称——考古及博物馆学的不一致,给大学专业培养带来困惑。
随着研究生专业学位工作的开展,2011年国务院设置了新的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首批以该学位招生的大学有28家,多为综合性大学,办学条件较好。但在2022年国务院把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分成博物馆硕士和文物硕士。博物馆硕士仍然归属历史学门类,文物硕士归属交叉学科,2024年开始按照两个专业学位招生。当年按照新的规定,又审批设立了文物专业博士学位。新的专业学位设置成效如何,尚需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可以评估。
回顾我国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从专修科到全日制本科,再到研究生,最为明显的是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就学校规模上,除了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大学外,大量地方院校、师范类院校,甚至体育类、艺术类专门院校等都加入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行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博物馆学本科生课程的大学有70多家,招收博物馆硕士的也有约60家。无论是学校体量,还是招收专业学生数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幅度都很大。
目前大学培养的博物馆专业人才数量上空前增多,遗憾的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升并不明显。令人担忧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新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院校教学条件,尤其是师资队伍方面问题相当严重。多数博物馆学专业点,缺少受过系统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师资多由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专业转过来。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博物馆学专业本科课程必修课“博物馆学概论”的授课教师,多数研究领域与博物馆学毫无关系可言,授课质量可想而知。即使受过博物馆专业教育的教师,多数又缺乏专业性实践,授课多是从书本到书本。如此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博物馆,很难胜任博物馆实际工作。目前每年毕业的博物馆学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博物馆引进合适专业人才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大学人才培养与博物馆行业所需人才需求错位,导致博物馆提质转型道路不畅。多数博物馆不但缺乏专业研究人员,连复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陈列展览策划人员也严重不足,不得不把博物馆最为核心的陈列展览工作外包给展陈公司。在多数博物馆讲解员已经合同工化的情况下,再丧失陈列展览主创能力,博物馆未来的专业化发展不容乐观。
在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近几十年博物馆数量增加迅猛。目前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把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上升至世界层面。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需要一流的专业人才,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博物馆发展未来所需专业人才,既要有熟悉世界博物馆发展大势的眼界,又要有解决目前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数字技术运用能力。高度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要求给未来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在高校长期从事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对未来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有更多的美好愿景。故不揣其陋,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正视博物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博物馆多样态的业务工作需要多样态的专业人才。单就藏品研究而言,所需专业就千差万别,如文物研究者、历史研究者、自然标本研究者和艺术史研究者等。加上近年文化遗产概念进入博物馆,研究者的专业样态更加多元化。同样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人员、社会教育人员和信息传播人员的专业要求更是不尽相同。而在现有大学分科而治的专业设置框架下,即使把博物馆学专业从历史学、考古学中独立,也很难满足博物馆人才培养专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
二是要重视馆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博物馆需要的人才具有极大的复合性,高校课程式教育和博物馆馆内实践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博物馆行业应改变由大学供给人才的传统观念,高度重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三是要明确博物馆学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定位,提高培养层次的同时,兼顾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从培养机制上完善人才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