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童huà”:儿童主体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美育共创实践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正从传统的文物展示空间向“文化共创平台”转型。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知识获取转向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特别是在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领域,如何打破“单向灌输”模式,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创新表达,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核心课题。良渚博物院打造的“良渚童huà”儿童美育项目,以“儿童主导、文化共创”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文化遗产美育模式,为世界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项目背景与理念创新:

儿童与遗产关系的再构

在文化遗产教育领域,通常以“成人主导、儿童被动”的单向模式为主。抽象性、专业性的学术内容与儿童具象化、浅层化认知之间的矛盾,使得传统“讲解—接收”模式难以激发儿童兴趣的持续性。《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馆校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良渚博物院立足世界遗产地的资源优势,敏锐捕捉到儿童自发创作中蕴含的文化传播潜力。

在一次与遗产地学校的交流中,孩子们自发创作的良渚主题绘画作品为良渚博物院社教团队带来了启示:儿童视角下的文明符号,往往能打破学术话语的壁垒,形成最质朴的文化共鸣。基于此,“良渚童huà”项目确立了“儿童主体”的核心理念,决心推动儿童从文化接收者转变为“策展者、创作者、传播者”的三重角色。这种定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调整,而是对遗产教育本质的又一建构——文化传承不只是自上而下的“传递”,也可以是代际之间的“共创”。

项目以阶梯式发展路径逐步深化实践:2022年之前为“美育浸润”阶段,通过馆校合作引导儿童自主表达;2022年“品牌孵化”,联合遗产地小学举办儿童画展,邀请儿童参与策展,正式确立项目品牌;2023年“拓展传播”,结合亚运主题吸引7所学校参与,作品随全球巡展走向国际;2024年“深度共创”,以全国绘本征集为核心,联合多方机构挖掘儿童科普主体潜力;2025年“展示传播”,儿童作品在多地博物馆巡展,形成全国性文化影响。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既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也逐步验证了“儿童主导”模式的可行性。

实施路径与机制设计:

构建“浸润—转化—辐射”全链条

“良渚童huà”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闭环式实施路径,通过“课程浸润—创作转化—展览辐射”的全链条设计,实现文化遗产从学术资源到儿童表达再到公众传播的价值转化。

科普浸润,让文化遗产可感可知

项目首要解决的是“学术内容儿童化转译”问题。良渚博物院社教团队将良渚文化专业知识(如玉器纹饰、古城水利、社会结构等)转化为适合儿童理解的科普内容,出版儿童读物、绘本,并通过“课堂讲授+博物馆实践”双线模式融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方面,博物院社教专员定期入校开展“良渚文化小课堂”,借助实物教具、动画短片等解析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良渚博物院开展探究式体验,通过观察文物、触摸复制品、参与互动展项等方式积累创作素材。同时,项目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科普资源,为儿童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这种“线上+线下”的浸润式教育,既保证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又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创作转化,让儿童表达成为“文化语言”

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项目通过主题创作活动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不同于传统的命题绘画,“良渚童huà”采用“开放主题+多元形式”的创作机制:主题上兼顾历史回溯与未来想象,鼓励儿童既探索五千年文明细节,也畅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形式上不设限制,吸引了绘画、陶塑、蓝染、布艺、黏土、立体书、双语漫画等多种形式,充分释放儿童的创造力。

为确保作品质量与文化准确性,社教团队联合少儿媒体、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从“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双维度把关,四年来累计征集各类作品上千件,构建起“学术知识—儿童理解—艺术表达”的完整转化链条。值得关注的是,特殊群体的创作成为亮点之一:盲校学生以可触摸版画诠释良渚玉器,孤独症儿童用灵动线条演绎“舞动的神徽”,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文化遗产的包容性,更丰富了遗产阐释的多元视角。

展览辐射,让儿童作品成为“传播载体”

儿童创作的价值最终通过展览得以释放。项目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展陈逻辑,打造儿童视角的展览体系:在主题策划上,给予一定的机会让儿童参与策展;在动线设计上,依据儿童身高与参观习惯规划路径;在展项设置上,融入互动墙、触摸区等元素。自2022年起,该项目已在良渚博物院打造了2个主题儿童画展,并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山西考古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合作举办展览,部分作品随“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10余个国家,形成“在地创作—国内巡展—国际传播”的辐射网络。部分展览现场还设置有“小小讲解员”岗位,由儿童亲自参与策划实施展览社教活动,形成“儿童影响儿童”的二次传播效应,让展览真正成为儿童主导的文化对话平台。

良渚文化儿童美育成果展中

以儿童作品为灵感创作 的科普视频

创新亮点解析:

从理念到实践的突破

“良渚童huà”项目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理念层面,更渗透在实施机制、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拥有区别于传统遗产教育的鲜明特色。

主体定位创新,侧重突出“儿童主导”

项目最核心的突破在于重构了儿童在遗产教育中的角色。通过“策展者、创作者、讲解者”的身份转换,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而是全程参与从内容策划到成果输出的完整链条。在实践中,儿童有机会自主讨论展品主题、策划互动环节,设计展览海报。这种深度参与让儿童真正感受到“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也让良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更深刻的情感联结。正如参与项目的儿童马欣然所说:“画得多了,就觉得良渚文化更亲切了,我还想让视力障碍的小朋友通过我的陶塑作品来了解良渚文化。”

社会融合创新,践行包容性文化传播

项目始终秉持“无差别化遗产教育”理念,通过无障碍设计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参与。在创作阶段,为视障儿童提供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作为参考,为孤独症儿童实施专场讲解;在展览空间设置触摸展区,让特殊群体既能创作又能感知文化。这种包容性实践不仅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边界,更传递了“文化遗产属于所有人”的价值理念。同时,项目通过进校宣讲、亲子工作坊等形式构建家庭、学校、博物馆协同的教育网络,促进亲子共学与文化认同的代际传承,形成“文化反哺”效应。

跨界合作创新,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元化的跨界合作网络。2022年起步阶段源于馆校美育合作;2023年扩大至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7所学校馆校美育项目合作;2024年形成“博物馆主导+多方参与”的合作体系,涵盖学校、教育刊物、图书馆、媒体、数字平台等12家机构。评审专家来自博物馆、出版、教育、艺术等领域,确保项目的专业性与创新性。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整合了教育资源、媒体资源、展览资源,更形成了“创作—展览—衍生—传播”的可持续机制。目前项目已完成商标注册,规划出版作品集、开发文创产品,让儿童创作从“展览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为遗产教育的市场化运营探索路径。

实施成效与社会价值:

从地域源起到广泛实践

经过4年实践,“良渚童huà”项目已形成一定的文化传播效应与社会影响力。

在文化传播层面,项目累计主办线下展览7场,参与线下展览5场,触达北京、西安、太原、杭州等城市,线下观展人次超50万,线上通过央视等媒体触达人数上亿。部分作品随“良渚论坛”和“何以文明”巡展走向国际,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

在教育融合层面,项目推动良渚文化美育纳入合作学校的美术课程与社团活动,部分学校建立“校内博物馆”。教师反馈显示,这种“创作式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在社会认同层面,项目得到中央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其创新实践为同类博物馆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模式:“课程浸润—创作转化—展览辐射”的闭环路径、“博物馆+学校+媒体”的合作框架,均可根据不同遗产地特色灵活调整运用。

结语:让文化遗产在儿童想象中焕发新生

“良渚童huà”项目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传递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多少认同与创造”。未来,项目将继续拓展国际合作,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视角的遗产表达;深化科技融合,开发更多“儿童友好”的数字教育工具;完善可持续机制,让儿童创作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正如该项目所倡导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应是在年轻一代的想象与创造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力。这也是“良渚童huà”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