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文物为核心载体 构建红色文化传播途径——韶山革命纪念地思政教育实践
来源:
作者:
陈新征 阳国利
发布时间:
2025-09-03 10:12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构建以革命文物为核心载体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从红色基因中不断汲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革命文物文化传播意义
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研学活动中,与革命文物的沉浸式接触可以让青年学生看到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内的桌椅、农具等生活用品,真实再现了毛泽东同志早年的生活环境。毛泽东穿过的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看似普通却让人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年代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时代传承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对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而革命文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开展与革命文物为载体的相关教育活动,如文物故事演讲比赛、沉浸式研学实践等,使革命文物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深入了解文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文化传播创新实践
近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的思政教育实践中,在传播内容、形式、载体、渠道等方面持续创新,构建了“沉浸式体验、数字化赋能、跨界化融合、青年化表达”的红色文化传播新生态。
重构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通过表达形式革新、媒介载体创新等推动红色文化实现“有效传递、深度认同、持久影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学老师在讲述毛泽东同志早年求学经历时,不再简单地介绍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而是结合相关文物,通过场景布置、历史文献与声光电科技结合、生动语言、丰富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青年毛泽东的精神风貌,增强红色故事的代入感。在介绍相关书籍和笔记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笔记中的内容进行放大、解析,配上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年毛泽东求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此外,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围绕文物讲述红色故事,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如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等,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传递给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融合红色文化传播媒介,开拓符合时代需求的传播场景。线上场景的拓展主要靠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实现。例如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用户戴上VR设备,仿佛置身于毛泽东故居等,可参观展览,聆听文物故事,增强了用户体验。线下通过不断丰富研学产品和线路,让革命文物在更多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我的韶山行”红色线路中,设置了多个文物展示点和体验区,学生可以在游览过程中近距离参观并互动,如模拟文物修复、文物知识问答等,使红色文化走近青少年。
精准锚定受众需求,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的靶向效能。主要是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出版的《韶山少年毛泽东》,以动漫的形式展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深受青少年喜爱,其中融入大量革命文物元素,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差异化传播。对于本地青少年,通常是围绕文物讲述本地的革命历史,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外地研学团体,更加侧重展示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打造文物展陈精品和有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增强学生对韶山红色文化的深刻印象。
以革命文物为核心载体
构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构建以文物为核心载体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需要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单点发力”向“多元联动”升级,实现红色文化价值最大化释放。
行政主体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和保障者,需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和规范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文化传播纳入了地方文化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重点支持文物数字化保护、传播载体创新、红色文化研究等项目,协调宣传、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动,将韶山红色研学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研学效果评估机制,对受众满意度进行评估,及时纠正传播中的偏差,守住红色文化传播底线。
社会力量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能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传播触角,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韶山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讲师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定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巡回宣讲,引导企业以公益合作、品牌联动等方式参与红色文化传播,鼓励文化企业与韶山革命纪念场馆合作开发革命文物主题文创产品,让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学术研究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源头活水”,为文物解读、价值挖掘提供理论支撑,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深度。高校、科研机构与韶山革命纪念场馆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革命文物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为核心,开展专题研究。建立红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兼具历史素养、传播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学术成果与传播实践的转化桥梁,让学术理论通过文物载体“落地生根”,增强传播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共享路径,构建数字共建共享体系,打破地域限制,让红色文化传播辐射更广。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数字化采集,建设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库,为展陈设计、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整合纪念场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线上渠道,打造跨平台共享矩阵,实现数字文物资源多平台共享。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全链条反馈机制,实现传播内容、形式的动态优化,提升传播的精准度和长效性。韶山革命纪念地通过问卷调查、线上留言互动、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不同受众群体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建议意见,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传播数据进行监测,包括受众年龄、地域分布、内容点击量、互动频率等,精准把握受众偏好,提升传播效率。
构建以革命文物为核心载体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路径,本质上是让文物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从“馆舍之内”走向“生活之中”,从“历史记忆”变为“精神动力”,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本文为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革命文物研究项目“让革命文物在思政大课堂中‘活’起来的路径研究”、中国博物馆协会依托“腾博基金”实施的科研课题资助项目“革命纪念场馆‘大思政课’育人价值与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省韶山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