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都有那几家博物馆入选?
来源:
博展联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13 10:31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中国博物馆协会(CMA)发起了“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旨在推动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与包容性方面的探索和经验推广。活动收到了来自60个博物馆提交的75份案例,涵盖了物理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数字无障碍、无障碍教育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近日公布了入选本案例集的16个案例,展示了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推进全民无障碍提供了值得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
01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中国首个无障碍主题展览馆,助力无障碍科普和专业示范。
图片来自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官网
入选理由
展示馆集中展现了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还承担普法宣传、专业培训、科技创新等职能,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重要平台。其展示主题具有稀缺性,在无障碍方面的实践具有专业的示范效应。
展示馆高铁无障碍实景体验
展示馆无障碍卫生间样板间
02
故宫博物院
世界文化遗产的无障碍创新,让六百年文明触手可及。
入选理由
作为一座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故宫在无障碍改造、多感官参观体验和残障融合服务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残障人的文化参与。创新设立的故宫文创融合馆兼具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积极推动了残障就业与性别平等,为全球博物馆提供可借鉴经验,展现了六百年文化遗产的包容性发展。
可触摸展品
03
广东省博物馆
超越观看:打造多感官沉浸式文化空间。
入选理由
广东省博物馆以“常态化服务+多感官融合”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听障、视障及特殊儿童的无障碍服务体系。其创新性体现在:通过可触摸教具与口述影像深化视障群体的空间认知;手语导赏以粤语方言贴近本地聋人需求,增强文化共鸣;志愿者“一对一接送”破解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彰显服务温度。
广东省博物馆志愿者在展厅内为肢残人士讲解
听障手语志愿讲解员用粤语手语为听障者讲解龙舟
广州市启明学校视障学生通过触摸和口述影像讲解了解展览内容
广东省博物馆志愿者为视障观众提供地铁站一对一接送服务
04
良渚博物院
多维无碍:文明之光的双向赋能体系。
入选理由
良渚博物院以公共教育创新和双向赋能引领考古遗址类场馆转型,在临展中引入无光/无声体验区及盲文绘本,构建多模态教育体系;开发残障群体科普课程与艺术共创平台,联动全球巡展赋能文化表达。通过实习机制与长效无障碍活动,将教育平权融入服务链,打造“可感知的文明课堂”,获全球遗产教育大奖,为行业提供普惠性文化资源开发范本。
2023年“良渚童huà儿童艺术展”中智力障碍学生创作的良渚文化神徽主题创意绘画
良渚博物院2023年出版的《良良的古古城世界》大字盲文版科普绘本封面
05
柳州工业博物馆
普特共融:工业文明的无障碍文化教育传播体系构建。
图片来自柳州工业博物馆官微
入选理由
柳州工业博物馆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专题馆,以工业文化为核心,开创性地构建了“馆校共融”无障碍服务体系,与特殊教育学校深度合作开发《工业词汇手语手册》等专业教材,将工业文化资源转化为特殊教育课程内容。通过共同策划文创开发、工业文旅地图绘制等项目,建立“博物馆课堂+学校实践”的双向培养机制,使残障学生完成从文化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转变。
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工业文化的无障碍传播效果,更创新了特殊教育的社会实践路径,为专题类博物馆的馆校协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校馆合作推出的无障碍盲文明信片
柳州工业博物馆举办的无障碍青少年艺术作品展
06
南京博物院
感知共享:多感官无障碍服务新模式。
入选理由
南京博物院以“多感官融合+全域覆盖”为核心,构建了兼顾视障、听障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服务体系。其创新性体现在:通过博爱馆的触觉盲盒、嗅觉体验与明盲对照设计,为视障群体打造沉浸式认知路径;手语导览与线上展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馆校合作课程与“乐龄课堂”精准回应多元需求。
与江苏省儿童康复中心的馆校合作课程(孤独症、智障儿童)
手语导览视频
0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数字教育赋能海内外残障群体,与世界共享中国文化。
入选理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中极为出色的一家。其秦兵马俑数字教育项目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和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也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美国小学生课堂-线上秦兵马俑直播课
史密森尼官网截图: Inform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China’s Terracotta Army Inform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08
首都博物馆
无界之声:无障碍服务的普惠实践。
入选理由
首都博物馆以“技术普惠+社群共创”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无障碍服务体系,系统性覆盖听障、视障及国际群体需求,通过远程翻译与数字导览实现信息无界传递;以参与式设计推动听障群体从“服务对象”向“文化传播者”转型,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人文价值。
手语交互平台翻译
无障碍网站截图
09
四川大学博物馆
从排斥到认知包容:构建大脑友好博物馆生态。
图片来自四川大学博物馆官微
入选理由
该馆定位“大脑友好博物馆”,聚焦特殊儿童与神经多样性研究,联合学术及公益机构等为工作人员开发无障碍意识培训课程,成立无障碍咨询委员会,运用认知科学研发感官包及双语导览,升级设施改善服务。通过"基础服务+意识培训+多感官体验+个性化支持"模式系统化落地无障碍理念,打造可复制的高校博物馆标杆。
四川大学博物馆安静房间,博物馆充分考虑到对环境敏感的观众的需求,特别是神经多样性的观众(孤独症或焦虑症等),在一楼大厅旁设立了安静区。这一区域环境宁静,光线柔和,内有感官抚触包、绘本等物品,为游客营造了一个放松身心、舒缓情绪的舒适空间。
四川大学博物馆视觉故事,作为参观前资料,帮助所有参观者提前了解参观流程,做好心理准备,以更加放松、专注的状态投入参观,获得更佳的观展体验。
四川大学博物馆为神经多样性或感官敏感参观者贴心提供感官抚触包。内含降噪耳机、遮光眼镜、儿童友好解压舒缓香氛等物品,可免费借用。
10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用信息技术引领博物馆无障碍体验,打造常态化服务机制。
入选理由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无障碍理念先进,设施完善,通过信息技术和无障碍设计的有效融合,简洁、高效且低成本地解决博物馆在打造无障碍博物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残障融合主题展览
“智慧世博馆”小程序页面及“口述影像”
应用视障参观者使用“智慧世博馆”无障碍导览小程序
馆内设导盲犬饮水休息点
11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数字赋能:无障碍服务的创新实践。
图片截自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官网
入选理由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以“技术+包容”构建无障碍服务体系,通过AOA定位与可触摸展品深化视障观众的空间感知;手语视频解说兼顾文化传递与易用性,为听障群体开辟自主认知路径;跨界活动以科技突破现实障碍,彰显公共文化的普惠价值。
无障碍导览机“助听版”界面
无障碍导览机辅助视障人群自主路线,偏移游览位置即时提醒
听障人群观看无障碍导览机上的手语视频讲解
馆内工作人员为残障人群佩戴无障碍导览设备,并指导如何使用
12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瞻布局:从规划设计到共融体验。
入选理由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无障碍服务创新为引领,依托秦汉馆在设计初期即融入无障碍理念的前瞻性布局,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感官代偿理论,构建了覆盖视障、听障、轮椅使用者及银发群体的包容性服务体系,彰显文化服务的温度与创造力。
视障群体触摸文物复制品
银发群体教育活动手工实践
肢残群体刺激五感闻香
13
视障文化博物馆
打造无障碍生态,让视障者触摸文明。
专为视障观众打造的触摸文明展厅
入选理由
视障文化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专门面向视障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专题博物馆,向视障者提供“无障碍生态+多感官+社群网+云盲道”的常态化服务,兼具专业性与示范效应。
带凸起盲文点的视障文化博物馆挂牌
视障观众触摸兵马俑模型
14
辛亥革命纪念馆
数字赋能:无障碍服务的创新实践。
图片来自辛亥革命纪念馆官微
入选理由
辛亥革命纪念馆以“残障融合+意识革新”为核心,构建了兼具物理无障碍与文化包容性的服务体系,通过“天使讲解员”制度将残障群体转化为文化传播主体,以真实互动消解社会偏见;打造残障融合教育空间,实现个体赋能、环境优化与文化认同的三方协同;联合社会组织培育互助社群,形成“馆内实践—社会辐射”的闭环生态。
辛亥馆天使(轮椅使用者)讲解员吴俊贤为观众讲解并获书面好评
辛亥馆天使(轮椅使用者)讲解员策划并实施博物馆教育活动
15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AI手语:数字人开启无障碍导览新时代。
入选理由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信息无障碍服务方面表现优秀,为解决听障群体所面临的问题,该馆上线了AI数字人手语导览项目,用创新方式为特殊人群提供平等享有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资源的机。
AI数字人手语导览器
16
浙江省博物馆
从手语、语音导览到学术共建:文化普惠的系统性应答。
入选理由
浙江省博物馆构建多层次无障碍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设立手语讲解、触觉展品及无障碍语音导览;开发定制化美育课程,联合特殊教育院校开展巡回展览;举办无障碍学术研讨会,推动理论实践融合,彰显博物馆的社会担当与行业引领力。
手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