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探索纪实
来源:
中国文物报
作者:
荆菁 皮依冉
发布时间:
2025-08-08 10:35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全面吹响了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建设的集结号。革命纪念馆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载体,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如何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焕发时代光芒,成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
结合新时代背景,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八七纪念馆”)对“八七红·共享思政课”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创新开发,全新划分为“博物知履”“知行课堂”“非遗新传”三大板块,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同时,八七纪念馆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云端思政课程,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界限,在共享、共学中实现思想共振。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基本概况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139号,是1920年英国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时称“怡和新房”)的一部分。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题写“八七会议会址”馆名。八七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20个“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之一,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实践探索
第一,博物知履,党史育人: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转化。
“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中的“博物知履”模块,由“馆长说”“专家论”“馆员讲”等系列构成。“博物知履”模块以中国共产党党史、八七纪念馆馆藏文物、基本陈列“伟大的历史转折”,以及每年策划制作的专题展、有声展等内容为背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讲述情境,设计丰富多样的专题课程,受众涵盖省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军营等中青年党员干部群体,通过精准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价值引领。
近年来,在“馆长说”系列课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八七会议会址’馆标”为主题的“博物知履——馆长说”系列课程,已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成功开展三季。课程从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讲述八七纪念馆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这件珍贵的馆藏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嘱托和期许。
在“专家论”系列课程中,八七纪念馆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构建多元化沉浸式教学,邀请湖北省委党校、武汉市委党校党史专家来到共建高校现场、走进红色场馆讲授专题党课,打造巡展与党课相结合、沉浸式演绎与党课相融合的高校思政课堂,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在“馆员讲”系列课程中,八七纪念馆馆员加强自身学习,在党史专家的指导下,制作推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鄱阳街139号”“人民的喉舌——热血日报”等课程,并将课程送到街道社区,以小切口讲述大历史,让党史故事在基层传播中焕发时代生命力。
“七一”建党节主题活动“馆员讲”
第二,知行课堂,实践赋能: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构建。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中“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八七纪念馆“知行课堂”模块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有效提升大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守正创新,开启“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八七纪念馆地处“八七”会址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八七纪念馆依托该街区推出的“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以八七纪念馆为中心,精心选取同兴里、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和巴公房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场馆及历史建筑,连点成片,开启“红色文化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赋能文创开发、红色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全新思政课格局,同时也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格局的一次有益探索。
观众参观体验“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
“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的开辟,实现了在沉浸式漫步中学习党史知识、领略红色文化,大大提高了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老街新韵”线路的基础上,八七纪念馆充分立足自身特色,针对高校学子、中小学生分别打造《星火》系列实景体验剧目,以八七纪念馆及周边实景为载体,设置环环相扣、悬念迭起的剧情。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藏头诗解密、摩斯电码破译等差异化任务,获取任务线索或游戏道具,经过重重关卡后在八七纪念馆会合,并最终进入二楼会址的情景剧演绎环节。实景体验剧目使参与者深刻理解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更是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实践。
《星火》系列实景体验剧目游戏创作与情景演绎
参与者体验《星火》系列实景体验剧目
青年志愿者带领学生体验《星火》系列实景体验剧目
知行并重,形成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八七纪念馆立足“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针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推出“寻迹红色武汉聆听革命回响”“在武汉,‘桥’见中国”“红缨闹革命英雄出少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等校园课程。课程以历史传承为基础、时代发展为脉络、精神培育为目标,以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或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模式,成为推动思政教育与现实社会深度联结的重要载体。
“八七红·共享思政课”知行课堂“寻迹红色武汉 聆听革命回响”
“八七红·共享思政课”知行课堂“在武汉,‘桥’见中国”
多平台联动,助力云端思政课程开发。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平台。八七纪念馆紧跟时代步伐,率先入驻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并将“知行课堂”升级为云端思政课堂,借助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云端课程,以多平台联动的方式让大思政课更加贴近公众生活,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云端课程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呈现
近年来,八七纪念馆精心策划并推出“八七文物档案”“红色家书”“对话1927”“love武汉”“长江岸边那簇‘绿’”等云端思政课程,以贴近公众生活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红色文化和历史人文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武汉深厚人文底蕴的理解,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家书”云端课程以八七会议相关人物的家书为核心,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等,共7期,深入挖掘并展示革命年代家书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志向。“love武汉”云端课程,共7期,以全英文形式通过全新视角向世界讲述武汉的历史文化、感受武汉的人文魅力。
第三,非遗新传,文化赋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八七纪念馆推出的“非遗新传”系列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拉近社会公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从技艺到课堂:非遗教育的模式创新。八七纪念馆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展思政教学阵地、拓宽课程覆盖面。场馆内设有“八七大讲堂”,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非遗新传”系列课程,积极与学校、街道、社区合作,让课程走出去,形成红色思政课程资源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八七纪念馆累计开展“非遗新传”系列课程50余场。为了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群体,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设计不同的课程,提升其学习效率,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历史文化。例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漫漫五千年 悠悠古文化”系列课程,充分考虑到该年龄段群体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的特点,适当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更多以实践为主,并融入分组制作风筝环节,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理解风筝的制作技艺和文化。面向中年级学生开设的“红色油纸伞”课程,在介绍非遗传承人制伞工艺的同时引入视频学习环节,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制伞历史和制作过程,并加入发生在抗战时期“红色油纸伞”的感人故事,实现非遗技艺与红色故事的完美融合,让油纸伞的象征意义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升华。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指尖上的红色记忆——中国剪纸”课程,为展现中国悠久的剪纸文化历史,在现有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连线、填空、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开放式的互动问答,激发他们对课程主题的深度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漫漫五千年 悠悠古文化”系列课程
“红色油纸伞”系列课程
从非遗到文创:红色基因的物化传承。马口窑,因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马口镇而得名,自明朝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系明清以来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民间窑系之一,被陶艺界誉为湖北“民窑之首”。
八七纪念馆以湖北三大陶器之一的马口窑为载体,携手马口窑非遗传承人,融合红色文化,打造联名文创。这种创新形式既让更多观众了解湖北传统陶器马口窑的制作技艺,又推动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应用发展。同时,八七纪念馆与马口窑技艺传承人携手共同开展马口窑教学实践课堂,让中小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陶器制作过程。这种红色文化教育与非遗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也赋予了大思政课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技艺与红色基因的双向赋能。
“陶韵传世·湖北马口窑”文创
创新实践成效与社会影响
“八七红·共享思政课”项目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立体化教育平台。该项目累计服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园等近百家单位,线上线下受众超100万人次,获得广大党员干部与师生的广泛认可。
依托“八七”会址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的“老街新韵”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同兴里、黎黄陂路等红色地标,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星火》系列实景体验剧目,以及线上同步推出的“老街新韵”云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历史的深度融合。该线路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五十强线路、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与此同时,依托馆内红色资源、武汉人文历史以及非遗技艺打造的“知行课堂”“非遗新传”系列课程,创新性地将油纸伞、风筝、剪纸等非遗技艺与红色故事相结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置互动内容,既传授历史人文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更引导青少年从非遗技艺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由“知行课堂”和“非遗新传”构成的“八七红色教育课”系列课程项目,获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红色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未来展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接地气”,更要与时俱进,实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爱国种子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以其独特的课程设计、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显著的教育成效,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发展,八七纪念馆将继续在更广阔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持续探索整合资源,继续研发设计专业系统、受广大群众认可的优质大思政课,紧扣时代需求,赓续红色基因,践行时代使命,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