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创展览是如何诞生的 | 策展人手记
来源:
作者:
嘉兴博物馆 刘云峰
发布时间:
2025-08-04 11:52
展览介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国灿烂的私家收藏史上,明代嘉兴收藏巨擘项元汴(1525-1590),所收法书名画盛极一时,其天籁阁在“收”与“守”之间,支撑起半部以晚明为节点的中国书画史,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25年,是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独特象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守好中华文化根脉,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
“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由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承办,并联合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十六家收藏单位共同推出。展览于2025年6月28日(项元汴500周年诞辰日)开展。
展览分四个单元:项元汴与天籁阁、天籁阁的旷世收藏、天籁阁的历史贡献和天籁阁藏品的转化,共展出展品105件,其中包括《宋孝宗赵昚答虞允文诏书卷》等一级文物5件,《明马图项元汴画像》等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10件。
——策展人手记——
展览的筹备
对于书画,之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书画作者,很少会从藏家的角度去考虑,关于藏家的专题展也比较少。项元汴是中国历史上毋庸置疑的最有名的鉴藏家,在鉴藏史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独一无二,因此举办项元汴的特展,不仅对于嘉兴,在全国范围来讲也是意义重大的。
2022年初,嘉兴古城文化核心区专班成立,经嘉兴博物馆馆长吴海红推荐,我加入了专班的学术研究组。那一年专班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嘉兴特展。
《大系》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其项目团队在编撰过程中,即发现收入《大系》的许多绘画钤有项元汴的印章,因此《大系》在嘉兴的展览特地加入了“大系中的天籁阁藏品”,而我和学术研究组的成员则负责这一部分的大纲撰写。
《大系》嘉兴特展推出后引起了轰动,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展览的展品都是复制品。嘉兴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于是就有了在项元汴诞辰500周年时举办天籁阁真迹回“嘉”展的想法,策展也从那时起开始着手了,包括方案策划、调查摸底、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项目落地等。
2019年我曾策划过“金石春秋——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的展览,我觉得张廷济与项元汴是同一领域不同时期的两个代表人物,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关注项元汴。对于嘉兴来讲,收藏的土壤从明代的项元汴到清中期的张廷济是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
依托浙江大学《大系》的资源,参照项元汴研究专家沈红梅、封治国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几年不断搜寻、扩充、整理现收藏于国内各博物馆的天籁阁旧藏清单,为下一步借展打下基础。
嘉兴市委宣传部和嘉兴市文旅局的领导亲自带队奔赴各家博物馆洽谈借展,展现了嘉兴办好项元汴特展的诚意和对嘉兴名人文化资源的重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才有了这次2025项元汴诞辰500周年的特展。
项元汴的收藏与嘉兴的收藏传统
天籁阁在嘉兴的出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项元汴经过了祖上几代人的积累,包括其曾伯祖项忠等人在科举上的成就,以及其父项铨通过经商积累的财富,让这个家族在项元汴时代达到了顶峰。
他本人对艺术的狂热,将大部分财富投入了艺术品收藏。明代中晚期嘉兴便利的水陆交通,成就了嘉兴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成就了天籁阁的旷世收藏。
“明四家”主盟艺坛的时代,书画艺术的中心在苏州。文徵明去世后,天籁阁的巨大影响力使艺术中心转移至嘉兴。明中后期,天籁阁是江南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和交流中心。
项元汴有自己的审美,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不过时。他基于自己的审美偏好,当然是收藏一些他认为是中国书画正统的作品,比如赵孟頫与吴门画派。他的收藏与创作深受吴门画派的影响,他对赵孟頫这类文人画的推崇,也是代表了当时书画的主流。
另外,他对于早期艺术品的收藏,比如唐摹顾恺之《女史箴图》、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等唐代及唐代以前的作品,有着相当大的贡献。早期作品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它们的流传更加不易。
从项元汴之后的文化史来看其实可以发现,嘉兴是有收藏土壤的,包括清代的张廷济和民国时期的钱镜塘,他们都是全国闻名的收藏大家。嘉兴的有钱人更愿意把财富投资到艺术品的收藏上,这也是嘉兴文化特色方面的一个方面。
从历史角度来讲,没有这些收藏家,中国书画的传承会损失很多,因此私人收藏对文物的流传、保护、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于项元汴这样的收藏家的积极推崇,无疑也会对当代收藏给予很大的鼓励及榜样作用。
关于展览主题 “天籁回响”
可能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更关注天籁阁的收藏,但是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讲,我更愿意通过展品突出项元汴的影响和历史贡献。
展览的意图是从多维度来展示天籁阁和项元汴,天籁阁收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包括“回响”:项元汴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影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展品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籁阁旧藏,这部分最重要的展品是四川博物院藏宋孝宗赵昚答虞允文诏书卷。这件作品不仅是天籁阁旧藏,也因作者是出生于嘉兴的宋孝宗,而对本展览和嘉兴有着更与众不同的意义。诏书内容所透露的历史故事,也让我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短剧《一纸手诏醒今人》。
展品中项元汴的三幅画像、项元汴曾伯祖项忠画像、天籁铁琴琴匣拓片、项元汴印拓等文物,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项元汴和天籁阁;项元汴的友人文徵明、文彭、李日华、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作品以及项元汴和他子孙后代的作品,让天籁阁的历史贡献和影响更加具象化。
以往大家对项氏家族的作品关注是很少的,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收藏家,但其实他自己的绘画水平是非常高的。项氏家族之前是科举世家和经商世家,从项元汴开始逐渐进入书画世家的行列,这种书画传承一直延续到项元汴曾孙辈,持续将近两百年,并进而发展出“嘉兴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项氏家族的书画传承也是天籁阁的重要影响之一,这也是我希望大家从展览中了解到的东西。
如何在藏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策展
2019年我在策划张廷济展览的时候,就遇到了藏品资源不足的问题。嘉兴博物馆藏张廷济本人的作品其实是不多的,所以我就寻找了一个切入点“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不光展出他本人的作品和藏品,还有他与文人圈交往的作品,这样展品就非常丰富了。
对于一个文化名人来讲,他个人作品的角度是较为狭小的,展览如果着眼于他对于一个时代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则能够更好地反映他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切入点会更加新颖,受众也会更广;另一方面,展品的组织上也会更加灵活,展品的广度会更广。
项元汴的展览更是如此,天籁阁的旧藏不光在嘉兴没有,整个浙江省都没有,全部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其他博物馆里面,这对于我们的策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嘉兴博物馆只是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要跟很多省级博物馆借藏品,难度非常大。如果仅仅是从他的收藏角度,显然很难撑起一个展览,那么我们尝试从多维度展示项元汴的历史贡献。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观众了解更加立体的文化名人,同时在展品的组织方面也会更加游刃有余,通过展览也能够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嘉兴市委宣传部和嘉兴市文旅局多次听取展陈方案的汇报,关注展陈的进展和方向。
因此,虽然“天籁回响”展出的天籁阁旧藏从数量上来讲并不多,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遗憾,但对于嘉兴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博物馆来说,展览更重要的使命是对天籁阁这一历史现象的解读、对项元汴这一文化名人的宣传和对嘉兴地方文化的彰显。
地方博物馆如何推广地方名人文化
嘉兴对于项元汴和天籁阁的研究与展示,不光是开辟了收藏领域的展览赛道,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嘉兴名人文化。名人文化是嘉兴的重要文化标识。嘉兴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
嘉兴史前的马家浜文化,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文化;嘉兴历史上名人荟萃,名人文化资源丰富。名人文化如何去研究,如何找“牛鼻子”,如何高质量打造嘉兴文化名人群像,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
在“天籁回响”展开幕式上,集中发布了《嘉有群贤——嘉兴名人录》《嘉兴书画文献集成》《嘉兴历代书画名人录》《嘉兴项氏家集》四部嘉兴名人文化研究相关成果。通过以项元汴为代表的嘉兴收藏家的研究,以及在名人文化方面的挖掘,形成嘉兴名人文化集群效应。
在展览期间召开的第三届“天籁阁”学术交流活动,收到了全国各地学者在项元汴及鉴藏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几十年来,相继有郑银淑、封治国、沈红梅、杨丽丽、叶梅、李万康、赵华、沈蕾等专家学者关于项元汴的著作问世,可以说掀起了研究项元汴的一个热潮,我们也希望这个热潮在项元汴五百年诞辰之际达到一个顶峰,并且能够让人们持续地关注下去。
嘉兴博物馆作为一个地级市博物馆,更多的藏品还是集中于地方名人相关的文物,所以首先要做好这些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展览又不同于学术研究,更多的还是需要展品来说话,同时还要对其他博物馆中有本地元素的展品进行了解,尽可能将全国的资源运用到本地名人文化展示中,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展览、学术交流、雅集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