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被拒博物馆——触得到的文明:当博物馆为视障者推开“另一扇门”
来源:
博展联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22 09:24
2025年6月,温州盲人博主向明亮想要带着导盲犬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却遭到工作人员拒绝:“所有动物不能进,导盲犬也不行。”尽管他反复解释“导盲犬是工作犬,不是宠物”。事实上,博物馆并非真的像视频里那样“冷漠”——工作人员语气温柔的提出可派志愿者全程陪同,并帮忙看管导盲犬。视频是被这个博主剪辑过后发布到了网络上。
这段被剪辑的通话录音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博物馆“文物保护优先”,认为密闭展厅和密集人流确实不适合犬只进入;也有人为向明亮鸣不平:“导盲犬是他的‘眼睛’,拒绝导盲犬,难道要让盲人独自摸索着参观吗?”
这一争议折射出当前公共场所无障碍服务的复杂性,也暴露出导盲犬准入政策的模糊地带。
法律框架与现实执行的落差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也明确要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但"应当"而非"必须"的表述,以及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导致各场馆执行标准不一。
全国博物馆对导盲犬的态度呈现"三派"分化:
故宫博物院等明确“持导盲犬工作证明可入内”,并提供专用参观路线;
中国国家博物馆布达拉宫、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以“文物保护”“人流管控”为由,一刀切禁止所有动物进入;
多方利益的平衡艺术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困境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密闭展厅和密集人流确实对文物保护构成挑战,工作人员担忧导盲犬可能引发秩序混乱或游客恐慌;另一方面,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剥夺其陪伴权实质是限制了视障群体平等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
新京报评论员王言虎提出的"弱者优先"与"最大公约数"原则为此类争议提供了解决思路:博物馆应在文物保护前提下,尽可能为导盲犬入馆创造条件;若条件不允许,需提供高质量的替代服务。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如法国卢浮宫的"导盲犬专场"、美国拉丁裔博物馆的触觉标记系统,通过分时段开放、技术赋能等方式平衡各方需求。
触摸文明:盲人博物馆的创新实践
当导盲犬入馆争议难以一蹴而就解决时,一批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触摸博物馆"正在开辟新路径。
中国盲文图书馆·视障文化博物馆
中国盲文图书馆·视障文化博物馆堪称典范。位于北京西城区的这座特殊博物馆打破常规,取消玻璃罩和"禁止触摸"标识,300余件展品均为复制品,从良渚玉琮到十二兽首,视障人士可亲手触摸纹饰,聆听语音导览。其三大展区各具特色:
视障文化展区:
盲人与盲人文化区域,展现视障群体的生活日常、传统习俗、艺术创作等;盲文与盲文图书馆部分,展示盲文的发展演变历程,从早期简单的盲文符号到如今成熟的盲文体系,及不同时期的盲文书籍等;视障科技文化板块,陈列着盲用信息化阅读辅助产品,呈现科技对视障群体生活与学习的积极影响;新中国盲人事业部分则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视障群体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的政策与成果,展现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怀;展区出口处的黑暗体验区,模拟视障人士在黑暗环境中的生活场景,观众进入后在无光状态下依靠触摸墙壁、感受周边环境声音等方式前行,体验视障人士出行和生活的不易。
爱眼护眼展区:
帮助观众初步了解眼睛的基本原理,普及眼科知识。展示眼睛的解剖结构模型;介绍近视、远视、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病的成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可体验简单的视力测试,学习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等。
触觉文明展区:
以“触摸文明”为主题,分为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世界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中国文明四个篇章。这里没有玻璃罩和隔离带,所有展品均可触摸。展品包含大量等比缩放的文物复制品和建筑模型,像十二兽首、埃及金字塔、兵马俑等,上面有凸起图案和盲文介绍,盲人参观者能通过触摸感受不同展品的形状、材质、纹理 ,搭配自动讲解耳机,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以触觉、听觉等感知方式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可触摸恐龙”
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非视觉计划"同样值得关注。该馆为镇馆之宝"梅杜莎角龙"化石制作1:1触摸模型,工作人员用生动语言描述:"它的眼眶有你的拳头大,牙齿像锯齿一样锋利",让视障观众通过触觉和听觉感知古生物魅力。
图片来源: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小红书
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的话引人深思:"触摸不是破坏,而是让历史真正'活'起来的方式。"解决导盲犬入馆争议,需要法律细则的完善、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公众认知的提升。
未来,通过预约制错峰参观、AI语音导览替代部分人工服务、加强导盲犬工作原理的公众教育等方式,有望实现文物保护与无障碍服务的双赢。当博物馆既能守护千年文明,又能为视障人士敞开大门,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实现了"无障碍"。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文化权益的实现路径可以更加多元。无论是传统博物馆的无障碍改造,还是专业盲人博物馆的建设,核心都在于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