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干预视域下的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新探索
来源:
博物馆杂志
作者:
皮文波
发布时间:
2025-07-03 09:44
导 读
失智症的症状特征是记忆、语言、解决问题和其他思维能力受损,阿尔兹海默病、脑血管疾病、额颞叶变性以及海马硬化等是主要原因,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老年观众服务的拓展及“适老化”设计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失智症老人服务也逐渐受到博物馆界关注。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互动可以为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提供理论解释,而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文化干预”概念可以弥补理论层面的不足。
本文通过探讨文化干预和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联系,梳理文化干预视域下的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方式,归结为参观、表演与创作、集体参与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我国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在实施层面所面临的困境,继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博物馆开展失智症老人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一.文化干预和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联系
文化干预在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等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共同表达出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并通过某些载体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个体差异的基本特性。文化干预秉持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医学观点,即人不仅是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更是文化的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心理认知,因此,文化干预常用于一些心理健康疗愈场景,可以通过还原文化因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存在感知。
目前,国内护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仅仅是将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归入到“怀旧疗法”这一类型,并未关注到“文化干预”。但国外的博物馆实践与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文化干预”与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联系。2013年,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在《记忆之家痴呆症训练项目评估:北方模式》报告中,将文化干预和博物馆失智症老人的服务联系了起来,并最终在《评价与报告,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的记忆之家2012—22:提升博物馆在健康和社会关怀中的作用》报告中将记忆之家项目表述为老年痴呆文化干预的最佳服务项目。
与此同时,有关文化干预和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研究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莱娅·德尔法-洛巴托团队认为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为失智症老人设计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干预措施。他们发现,文化干预后的认知障碍患者在一般认知、生活质量、情绪健康、社交沟通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文化干预可以改善记忆、语言或日常功能,而且患者冷漠、悲伤、激动或焦虑的情绪也没有显著减少。之后的一份研究分析仍然无法明确证明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文化干预措施对认知障碍患者具有临床方面的显著效果,其作用主要是应用在非临床方面,如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化、自尊、情绪健康等。此外,皮拉尔·A. 莱特朗多等系统回顾了失智症患者及其护理人员的以艺术和文化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其中在博物馆或者艺术馆进行的干预活动占一半以上。他们肯定了以艺术和文化为基础的干预对失智症老人人际沟通和认知方面的有益影响,并建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文化干预措施对不同程度患者的影响。
由此可见,文化干预视域下的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可以看作是博物馆文化场域中基于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互动的内在原理,运用博物馆藏品及一系列具体的博物馆工作策略唤起失智症老人个体记忆,并促进他们重获自我认同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探究文化干预视域下的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助于更为深入了解其基本特征,促进我国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建立与发展。
二.文化干预视域下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主要方式
2021年,莱娅·德尔法-洛巴托等在《文化活动对认知障碍患者的益处综述研究》中将文化干预措施分为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造艺术、舞蹈、文学艺术、故事和混合形式疗法等类型。2023年,皮拉尔·A. 莱特朗多等认为以艺术和文化为基础的失智症干预措施包括:博物馆与画廊的参观与活动、表演和表演艺术、基于遗产的活动、讲故事、戏剧活动和音乐活动。据此,或许可以将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方式进一步总结为参观、表演与创作、集体参与三个层次。
1.参观
博物馆为失智症老人设置无障碍日,邀请他们前来博物馆参观,是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服务方式。这种形式既保障了失智症老人的文化享有权,又可以通过文化记忆中的象征物唤起其个体记忆和改善认知。一方面,博物馆能够以自有的藏品资源、活动参与者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呈现与失智症老人个体记忆有关的物件,通过参观、欣赏或是沉浸式体验刺激失智症老人的大脑功能,唤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从而达成改善认知的目的。另一方面,参观这个行为本身可以让失智症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享受到与常人一般的公共服务,缓解病患带来的耻辱感。相关的成功案例有:美国菲奇堡艺术博物馆与美国生活护理中心合作开发的“The Hidden Treasures”(隐藏的宝藏)项目、意大利佛罗伦萨马里诺·马里尼博物馆“Art in Your Hands”(艺术在你手中)项目等。此外,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出英国首个沉浸式体验的移动博物馆,将博物馆送进社区,帮助老年失智症患者克服孤独感。2023年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面向认知障碍人士,开展“爱在身边——一场关于记忆的展览”无障碍艺术导览系列活动。
2.表演与创作
文化干预视域下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第二个层次是表演与创作。在参观的基础上,博物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为失智症患者提供各种行为表演或者创作的机会。这是一个文化表达的过程。博物馆专职教育工作者通过引导患者阐发内心的情感与过去,来进行创作和表达,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帮助他们重新完成自我定位。因为人们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回忆起过去。卢浮宫的“Le Louvre en tete”(前面就是卢浮宫)项目,不仅引导失智症老人观看欣赏艺术作品,还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创作艺术。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将创作行为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推出了“My House of Memories App”(我的记忆之家应用程序),失智症老人既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观看由文物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组成的预设项目,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将最喜欢的物品保存到数字存储树、数字存储框或时间线上进行自由组合,上传分享自己的个体记忆。
3.集体参与
集体参与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层次。失智症老人在博物馆这个共同的记忆场域下,通过与相同群体、护理人员,以及家庭、社区等成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在教育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建立起共同的认知与可视化的“过去”。由此促使患者整合与之相关的过去的身份,回归社会集体之中,重获集体身份。2016年,丹佛艺术博物馆与当地的音乐、舞蹈团体合作,进行创造性的节目设计,让艺术和音乐作品的参与者参与到音乐创作的过程。其间在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下,患者们一同讨论歌词、演奏歌曲,通过对当代音乐与乐团的共同认识,巩固彼此的联系,促进社区参与。
三.文化干预视域下我国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面临的困境
1.博物馆业务形态的调整
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和传播是博物馆基本业务形态。为了服务失智症老人,这些业务形态或多或少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首先是“收藏”。博物馆需要增加近现代藏品的收藏和保护,并根据失智症老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及需要开展藏品研究。其次是“陈列”。现有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在策划之初都未考虑到失智症老人的参观问题,失智症老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现有展览内容,因此面临调整或者是量身打造专门的展览。再次是“教育” 活动的设计。在内容方面,博物馆导览内容必须要更简易,重点不在于知识内容的传达,而在于和失智症患者的互动。这表明与之相应的教育活动也需要根据失智症老人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2.博物馆运营管理的压力
一直以来,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资金不足。增加失智症老人的服务会进一步加重博物馆运营管理上的压力,尤其是对中小博物馆而言。博物馆要服务失智症老人,可能需要为失智症老人设定专门的参观日,需要购买安全设备、更新场馆设施。这些都会增加现有博物馆的开支。而当前各个博物馆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免费开放补贴,因此这类型服务的开支的归属和来源也需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缺乏。有关失智症老人服务的活动设计与策划需要配备专门人员,活动过程中还需配备经过特殊培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和应急医护人员。现有博物馆的教育人员是否具备服务失智症老人的专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失智症患者的个人信息、治疗过程与结果等资料的管理,也对博物馆的运营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来自失智症老人自身因素的障碍
失智症老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每一个患者或许都拥有不一样的生理、心理问题。老年痴呆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受损和行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受损主要症状包括智力衰退,记忆力、判断力、推理能力及定向等下降,行为和性格变化;精神行为症状即偏执、情绪不稳定、无目的漫游、攻击、破坏和吵闹等行为。这些病症有可能成为阻碍他们前来参观、影响他们参观体验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鼓励他们克服自身因素来参观博物馆,如何使之愿意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如何确保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参与集体活动,这些问题博物馆都需要考虑。
四.文化干预视域下我国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应对策略
1.完善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保障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基础设施
202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开始施行。文化干预视域下的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应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依据,在博物馆“适老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失智症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进一步优化现有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为失智症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设置免费开放日,邀请他们前来博物馆参观,保障他们参观博物馆和享有集体文化的权利。
2加强博物馆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健全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专业体系
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不仅有赖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相关专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而且涉及失智症的非药物治疗专业领域,加上目前国内博物馆服务失智症老人尚处于起步阶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通道都未打通,因此,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绝非博物馆一己之力所能够实现。基于此,或许可以学习西方经验,由政府部门牵头促进博物馆与福利机构、高校等社会机构合作,完善失智症老人服务的专业体系与服务人员体系的建设,共同推动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进程。
3.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自身特色,遵循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底层逻辑
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底层逻辑是在博物馆文化记忆的空间场域中,通过集体记忆象征物的内在意义唤起个体与之相关的记忆,并在集体活动环境中帮助失智症老人重新建立起自我定位。如何阐释藏品的内在意义,使之更容易激发失智症老人的个体记忆是其中关键的步骤。为此,一方面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色和失智症患者的时代印记与成长印记研究,选用具有较强激发作用的藏品,比如与失智症老人有关的重要社会事件或是个体人生重要关键节点有关的重要物件;另一方面还应设计与之相宜的互动体验措施,进一步增强藏品作为记忆媒介的作用,并通过教育人员引导他们参与、交流。
4.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确立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提倡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种需要的整体的人,在关注病人的疾病、注重对疾病康复的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病人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病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因此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需要在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尊重失智症老人的个体独立性,涉及与之交流的话语态度、活动持续时间、突发状况应急预案、个人信息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5.运用人工智能的“复活”技术,探索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实践创新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近期用AI“复活”逝者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为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于这些失去挚爱亲人的家庭,尤其是对于年迈的长辈来说,AI“复活”技术被赋予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和情感力量,能给予人们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在符号学中有一个“刺点”概念,指文化“正常性”断裂,是日常状态的破坏,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借用这一概念,博物馆可以在展览的符号文本中,将文化干预与AI技术相结合,使得失智症老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再见心中难以忘怀的人,并与之对话交流。这种将AI技术作为展览文本的一个“刺点”来激发失智症老人遗失的记忆的方式,或许可以在失智症老人服务中得到非同一般的非药物治疗效果。但是这项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探讨。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文化干预和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的联系,梳理了参观、表演与创作、集体参与三个不同层次的服务方式,分析了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随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并非对国内所有博物馆的普适性要求,仅仅是在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化干预为视野对博物馆失智症老人服务展开的学术性探讨和思考。本文撰写的初衷在于,当国内博物馆需要之时,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思考和文化干预视域下的探讨,可以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