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野下的“博物馆之城”建设
来源: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作者:
张颖岚 魏泽辰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5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与外界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并伴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处于长期的动态平衡状态。运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事物发展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在前瞻性思考当前与未来、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全局性谋划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博物馆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动能,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繁荣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之城”的规划与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用系统思维审视与思考博物馆和城市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有机互动,使博物馆在馆城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系统观指导下“博物馆之城”的建设
2021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推进博物馆与所在区域的“统筹协调”“开放共享”。
建设“博物馆之城”,不仅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记忆空间”与“教育空间”作用,深入挖掘博物馆的“城市记忆”元素,使博物馆走向社会,走近民众,成为守护城市之魂、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推动“四史”教育、涵养文化自信的“大学校”;还要进一步拓展活化博物馆的“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作用,彰显博物馆的“城市魅力”影响,激发博物馆的“城市动力”潜能,使之成为公众感受城市温度与活力的平台,获得情感认同、汇聚人才资源的支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来源。
以“有机生命体”来看待城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整体性、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动态性和结构性等原则,对于我们思考“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特色定位、层次关系、动态发展和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特色定位
当前城市更新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千城一面”,同质化过高,这是“博物馆之城”建设需要避免的误区。系统观视角下,“博物馆之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场馆及城市空间以某种特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不同组成要素的不同时空耦合关系决定了“博物馆之城”的各自差异。因此,要基于系统观科学辨析不同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差异化结构,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发展定位。
厘清“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层次关系
从系统观角度分析,单体博物馆是基础层次的子系统,并作为构成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共同组成更高层次的“博物馆之城”系统;“博物馆之城”系统又是其所在城市大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并服务于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博物馆之城”建设既要注意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也要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实现单体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处理好博物馆事业与城市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握“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动态发展
基于系统观理论,“博物馆之城”建设是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之中的动态开放系统,并长期持续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换言之,“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是一个时间点的瞬发行为,而是一个时间段长期渐进的社会运动,并基于一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实现动态协调。因此,“博物馆之城”的规划与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充分剖析内外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及时予以调整更新。
明晰“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社会功能
系统观视角下,“博物馆之城”作为具有完整结构的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具有相应功能。以往单体博物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博物馆之城”结构所具有的复杂化、系统化等特点,决定了其既要涵盖博物馆自身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等功能,也要兼顾所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并通过动态调试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总体最优化发展。
系统观指导下“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思路
树立全局思维
“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树立全局思维,对其组成要素、系统结构和社会功能等进行有机调整,以期实现系统的整体最优效能。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首先要认识到“博物馆之城”建设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其次,“博物馆之城”建设既要注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还要关注如何将馆藏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第三,“博物馆之城”建设通过协调历史文化遗产等“公共性”社会资源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突,可以推进文化导向型城市的有机更新。同时,还需要透彻分析所在城市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找准不同城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定位、目标,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思路,通过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建设让现代城市重新找回“文脉”。
关注整体协同
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整体性”原则,“博物馆之城”建设还要遵循集群发展思路,在重视博物馆建设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关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整体协同与优化完善。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中,既要发挥大中型博物馆的“头部”带动效应,也不能忽视小微博物馆、类博物馆的社群覆盖潜能;既要关注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也要支持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和社区(村史、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既要发挥好国有博物馆的引领作用,也要给予非国有博物馆相应的扶持。在思考博物馆与城市二者的关系时,既要将“博物馆场域”作为纪念与记忆空间,也要作为文化与社会空间;在思考“博物馆之城”的时间维度时,既要彰显厚重历史底蕴,也要反映出多彩当代生活,展现出蓬勃未来活力,以构建“过去—现在—未来”的“博物馆+城市”新形象。
立足动态发展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始终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之中。“博物馆之城”建设作为一项立足长远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既需要抱着“深耕慢养”的心态稳步推进,也要在保证“博物馆之城”建设文化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不断变化的现状与趋势持续保持动态平衡。首先,要立足现状,充分考虑所在城市已有的发展基础和总体社会发展水平,避免盲目跟风建设导致同质化、低质化问题;其次,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需求,要呼应时代发展趋势,使“博物馆之城”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第三,要基于动态性开放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不确定性,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韧性,在保持长期目标定位不变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中期发展思路,应势调整近期建设任务,以不断实现系统动态发展。
聚焦结构调整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结构性”原则启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认识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科学分析并有效化解系统内的短板与瓶颈,以实现协同发展。当前,我国博物馆仍然存在着类型相对单一、层次不够丰富、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在规划建设“博物馆之城”时,首先要立足所在城市已有的博物馆事业基础,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盘活存量博物馆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而不是单纯追求博物馆数量的增加,或者是大体量、大手笔的新馆建设;其次要辩证分析现有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层级和活力的关系,并结合所在城市的特色与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优化博物馆层次布局,有针对性地补齐类型、层次、空间分布等不同方面的缺项短板,尤其是关注与支持小微博物馆、社区(乡村)博物馆、类博物馆等这些“全天候”、公众身边的博物馆,以形成覆盖广、丰富多样的“博物馆之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融合模式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非加和性”原则是指“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简单相加的新特质”,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博物馆之城”建设在于建立起“馆—城”之间的密切联系,发挥出“博物馆+城市”的复合叠加作用和“博物馆与城市交融发展”的耦合增益效应。在博物馆与城市的双向良性互动过程中,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是促进城市发展繁荣的重要桥梁;而从文化、经济两方面受益的城市对博物馆的反哺,也会使博物馆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博物馆之城”建设,就是要激发出“博物馆”与“城市”的耦合增益效应,发挥出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杠杆放大作用,使博物馆成为“知识传递—文化涵养—精神富足”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通过“激发自身活力—融入百姓生活—带动城市更新”,拓展博物馆的显性功能、价值边界和溢出效应,形成融合式“博物馆之城”发展范式,使“博物馆化”后的城市成为“文化浸润与滋养”的宜居空间。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各地探索实践的深入,“博物馆之城”建设将通过塑造城市的文化风格,使城市与博物馆刚柔并济、交融共生,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