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特辑 | 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与时代共振。2025年第27届国际博物馆大会的核心议题和子主题为我们更好理解“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本次大会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青年力量的激发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关键议题,通过聚焦于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子主题,共同探讨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寻找新的方式来加强博物馆作为文化和社会重要支柱的角色。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沉浸城市智库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与ICOM的子主题,从沉浸式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博物馆该如何重新确定自身角色,在成为过去的守护者的同时,成为未来的建构者。

0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化:博物馆作为技艺传承的沉浸式媒介

随着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的加速,中国非物质遗产面临着技艺失传、价值异化的诸多风险,博物馆在这一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责任,既不仅要保存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在博物馆从“物”的管理者向“文化体验”设计者转型的进程中,非物质遗产的数字化活化成为其功能迭代的核心实践领域。未来的博物馆或可通过构建“数字档案库-沉浸式工坊-共创传播链”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同时通过“技术存续-社会激活-教育传播”的立体化框架,将口传心授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交互、可再生的数字资产,在虚实交融中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价值再生。

一、数字化技术构建非遗的永生基因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云”博物馆、数字孪生博物馆的落成,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在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合过程当中,未来的博物馆应当运用前沿技术建立非遗的数字化生存系统,比如利用微距动捕设备记录手艺人的技艺细节,用动作信息形成动态数据库并用AI演艺的方法进行动作拆分与细节展示。同时博物馆更要成为非遗数字孪生平台的建设者,利用博物馆的“云”化身,将非遗以数字化载体的形式通过“虚拟人物+物品+展演场景”的方式进行三维建模,通过VR、AR、互动投影等方式向观众展示的同时,实现非遗数字基因库的建设,让非遗技艺永久保存的同时更为非遗文化内容创新提供原始素材。

二、激活文化创新的共生网络

未来的博物馆在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的同时,更需要突破专业机构的封闭性,通过沉浸式体验等你技术成为非遗的共创平台,将专业的馆内保护转化为社会化创新实践。开放式数字工具包的开发,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可编辑、可组合的模块化资产比如说传统纹样的矢量数据、技艺动作的动力学参数、仪式流程的时空坐标——形成文化创新的“乐高式”素材库,在这些素材库中公众可以通过低代码创作界面参与数字内容生产,形成自己的非遗文化二创“无料”,在博物馆的网络展示窗口进行用户交换、点赞、评论等内容,使个人创作转化为可流通的文化资本,激发大众参与的持续动力。同时博物馆的参与能够使得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逻辑发生转变,从一对一式的继承人技艺传承,转变为公众“参与性叙事”下文化消费转变为内容生产的沉浸式“体验传承”,非遗传承从个人、机构行为演化为社会化的文化实践,博物馆的角色随之转型为“生态平台运营商”,通过技术接口与规则设计,引导社会力量在沉浸式体验场域中自发形成创新网络。

三、培育代际传承的认知土壤

结合沉浸式体验技术与新模式设计,博物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未来的传承者与爱好者。比如馆校以联合单位培养的形式,开设非遗教育博物馆体验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利用沉浸式设备如VR教室、互动展示墙等,在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非遗魅力。同时博物馆还能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数字传习工坊”,重构现代非遗传承行为模式,比如青年数字创作家可以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利用三维扫描与虚拟仿真技术,共同开发混合现实(MR)教学模块,年长的传承人可以通过VR场景回溯技艺原生的文化语境,在沉浸式环境中向数字原住民传递经验智慧,博物馆在此过程中搭建双向知识流动的桥梁,使技术工具不再是代际鸿沟的象征,而是文化对话的介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升级,使博物馆从文化传播者转型为“认知生态设计师”,在技术赋能的沉浸式场景中培育非遗传承的可持续社会基础。

02

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的文化消费习惯,正在倒逼博物馆重构价值生产体系。通过构建技术赋能的创作生态、兴趣驱动的认知系统、参与式共建的社群网络,博物馆得以突破代际壁垒,将青年群体转化为文化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一、沉浸式艺术家培养与技术赋能的创作生态

青年艺术家在未来博物馆的建设进程中是重要的推动者,他们能够利用自身对于沉浸式理念、数字艺术装置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的敏锐感知,将或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或是青年小众喜爱的形式运用到博物馆的展品展陈、文创设计、IP孵化当中。博物馆应当积极投身于沉浸式青年艺术家的培养,通过开展博物馆馆藏内容创意工作坊等形式,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创作素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作生态,鼓励艺术家以馆藏数字文物资源为灵感进行大胆创作,形成“博物馆IP开放-青年艺术转化-市场价值反哺”的可持续循环,这种技术赋能的创作生态,不仅能够激发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力,更能够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使博物馆成为艺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二、青年兴趣激活与沉浸式认知模式革新

以湖北省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例,2024年,两家博物馆接待的观众中,年轻观众至少占六成,由此而来的启示是,要让文物打破考古研究的圈层,与年轻人的爱好产生共鸣,围绕年轻人的观展诉求做文章。然而目前困扰大多数博物馆的问题,是青年文化与博物馆的陈物之间无法产生深度共鸣,博物馆参观的形式与内容物无法让青年真正喜欢,所以未来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利用沉浸式体验来革新他们对博物馆的认知模式。现代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博物馆需通过沉浸式技术建立“可编程”的认知界面,比如通过AR技术将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载体,利用虚拟AI讲解员的引入,将文物的前世今生用可交互的故事分叉模式、互动小游戏模式来进行叙述,还可以利用动作感知技术让青年观众“穿越”到重构的还原场景中参与文物制作,在具身体验中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举几个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北齐壁画博物馆以徐显秀墓壁画为依托,打造了一场“线条的盛宴”。游客戴上VR眼镜,便能“穿越”回北齐,亲历《宴饮图》中的觥筹交错与胡乐激昂;互动投影墙则让观众拨动琵琶弦,与壁画中的乐伎共奏一曲。这种“人在画中游”的体验,让历史、艺术不再遥不可及。湖北省博物馆即将推出的《穿越青铜纪VR》,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营造打破虚实界限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体验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

三、数字青年共建与类博物馆生态进化

“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2023年3月至今,56家类博物馆正在重构首都的文化肌理——这些尚未达到备案标准却承载博物馆功能的空间,以生产线与展厅交融、数字技术与非遗工艺碰撞等方式,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着生动的基层实验样本,所以目前“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已列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将作为北京博物馆之城重要工作进行推进。数字青年勇于突破创新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创意实践或许能在类博物馆建设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发动青年群体参与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社区、生态、街道、乡情村史、非遗、工业产业等特色题材的新型“类博物馆”建设,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形成以年轻人“肯玩”“爱玩”“会玩”的类博物馆商圈,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文化产品,让数字青年参与到博物馆集群化发展以及类博物馆生态进化,让青年成为类博物馆的“主理人”,去探索商业与文化输出的平衡点,去开掘城市文化碎片的美丽,让类博物馆建设经验反哺博物馆,为全国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提供基层实验样本。

 

03.技术叙事体系革新:博物馆作为元空间的建构

在数字文明重构人类认知范式的今天,博物馆的技术革新已超越工具升级的维度,演变为文化价值再生产系统的整体重构。通过感知技术的维度延伸、虚实空间的深度融合、数据智慧的精准赋能,博物馆正在进化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元空间。这种转型既需把握技术赋能的机遇,更需坚守文化传承的底线,在创新实践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平衡之道。

一、感知维度的体验技术延伸

新一代感知技术正突破传统展陈的物理限制,构建多模态的文化认知界面,这里我们可以从文物保护、观众体验以及技术伦理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在文物保护上,新一代感知技术正突破传统展陈的物理限制,构建多模态的文化认知界面,比如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将敦煌壁画、经文等脆弱文物通过高精度扫描和多光谱成像技术,建立永久存续的数字副本,这种非接触式采集技术不仅实现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更形成可供无限次调用的研究资源库。在观众体验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了触觉反馈装置与气味模拟系统创造全感官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的《国宝迷踪》VR行走体验项目,则采用66台动捕摄像机,加入14组定制化文物道具,游客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仿佛亲身经历历史事件。当然在技术参与博物馆内容建设的过程当中,技术伦理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建立数字复刻的保真度标准,避免过度虚拟化导致文化失真;设定感知刺激的强度阈值,防止技术滥用引发的认知过载;构建文化阐释的专家审核机制,确保技术转译不偏离核心价值。

二、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元博物馆建构

“数字孪生”是新型城市建设中前沿的数字化信息保存方式,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推动博物馆突破实体边界,构建虚实共生的元空间体系。元博物馆的构想,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多维文化空间。其底层逻辑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字文化遗产的不可篡改性,利用AI算法实现智能导览与个性化推荐,借助分布式计算搭建全球共享平台。这种技术架构使得元博物馆能够整合全球文化资源,打破地域与时间壁垒,实现文化的无界流通。在实践路径上,博物馆需经历从资源数字化到体验虚拟化,再到生态多元化的渐进过程。资源数字化是基础,需建立标准化的数字资产管理体系;体验虚拟化是关键,需借助混合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生态多元化是目标,需引入社交、创作、交易等功能模块,形成自循环的文化生态系统。同时,博物馆应注重与科技企业、高校及文化机构的协同创新,构建开放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共同推动元博物馆从构想到现实的转化。

三、数据驱动的博物馆智慧化运营

数据驱动的博物馆智慧化运营,本质上是通过信息流的优化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的最大化,数据的收集涉及多维度的感知网络构建,博物馆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智能闸机与移动应用记录观众流量和参观行为,线上平台则成为观众反馈与互动数据的富矿。这些数据经由云计算平台整合,形成动态的博物馆运营全景图。数据分析算法是智慧运营的核心引擎,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识别观众行为模式,预测参观高峰与低谷,从而实现人员配置与能源使用的精准调控。更重要的是,数据分析能够揭示展品与观众兴趣的潜在关联,为展览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在运营规划层面,数据驱动打破了传统的年度计划模式。博物馆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反馈,灵活调整展览主题与布局,快速响应社会文化趋势。同时,通过数据挖掘社区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文化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展示到主动文化供给的转变。

智慧化运营的关键挑战在于数据孤岛的打破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未来,博物馆需要构建开放且安全的数据中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流通与共享,同时确保观众数据的合规使用。这种基于数据流动与智能分析的运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效率,更增强了其作为文化机构的适应性与创新力。

值此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深刻命题,愈发清晰看见博物馆正从文化容器蜕变为文明生长的有机体。当数字技术重构感知维度、青年力量激活创新网络、元空间突破虚实边界,博物馆在守护历史原真性的同时,正通过沉浸式叙事构建未来文明的新坐标。未来,博物馆将在虚实共生的元空间中持续进化——以数据流贯通文化基因库与创新应用场景,用交互界面消弭代际认知鸿沟,借青年社群共创培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生态。这种创新融合既需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架构的支撑,更需坚守“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内核,让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当博物馆突破物理围墙,成为流动的文化操作系统,我们终将在虚实交织的沉浸场域中,见证人类文明记忆与未来想象的永恒对话,这或许正是博物馆在技术革命浪潮中最珍贵的价值锚点——既是文明碎片的修复者,更是未来图景的编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