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性执掌运河舵,千年文脉将如何漾起新潮——专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郑晶
来源:
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作者:
丽人行
发布时间:
2025-05-16 11:10
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的柔波里,一艘“文化巨轮”静泊水岸。青砖垒砌的船舱如古籍线装书页层层舒展,金箔勾勒的桅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艘承载着文明记忆的“方舟”,正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执掌舵盘之人,便是党支部书记、馆长郑晶女士。
作为女性掌门人,郑晶女士的领导智慧恰似运河之水——既有开凿河道的魄力,更具润泽两岸的恒心。在博物馆开放运营后,她如同运河畔的架构师,以三年时间搭建起可持续的临展体系、差异化的教育体系和科学包容的开放服务体系;又如江南织造人,用柔性的管理智慧将零散空间编织成开放共享的文化磁场,让每项创新都精准衔接公众需求。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哲学让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团队,用两年半时间创造了奇迹:当全息投影让运河号子在展厅回响,当密室逃脱带领青少年解密漕运密码,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重生,更是一位女性领导者以情感为线、以智慧为梭,编织出的文化锦绣。
《博物馆里“她”故事:文博女性百人谈》作为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配套项目,以“15问”叩击百位文博行业女性的职业内核与生命哲思,涵盖职业挑战、幸福定义、数字化变革等深度议题。本期《文博女性百人谈》我们有幸邀请到郑晶女士进行深度交流,从职业经历、数字化技术延伸至后辈期待,为我们带来了多维度的思考和启迪。在访谈中,她以馆长的敏锐重新定义“职业挑战”:当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博生态,她选择将数字技术用作讲述运河故事的“新画笔”;当青少年与文物产生时空隔阂,她用“运河迷踪”沉浸式剧本杀搭建认知桥梁。而谈及“幸福哲学”,她指向博物馆里那些微小而温暖的瞬间:以女性为主的志愿者团队眼里闪烁的笑意;观众留言本上稚嫩笔迹写下的“谢谢馆长妈妈”;以及深夜加班后的团队合影。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拼凑出一位女性领导者独有的幸福图景。
【嘉宾介绍】
郑晶女士现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她的职业生涯正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从“文物收藏”向“文化赋能”转型的鲜活写照。
郑晶女士的文博之路始于南京博物院。2000年,她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开启了对博物馆公众教育领域的深耕。这段经历为她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逐步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核心理念。2019年,郑晶女士作为核心成员加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团队,从零开始参与博物馆创建。作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任馆长,她带领团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万件展品征集、陈列策划与展览组织。在她的带领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三年即跻身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近30项荣誉。
在学术领域,郑晶女士同样成果斐然。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重大)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文物局课题《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参与制定《博物馆观众承载量评估规范》,主编《因运而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笔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专著,推动学术成果与行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中国博物馆事业从“文物收藏”向“文化赋能”转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访谈内容】
问题1、时间淬炼的信念: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信念或原则是经过时间考验仍然坚持不变的? 这些信念是如何帮助您克服困难的?
我一直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这一点也深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创新的互动体验和贴心的服务设计,努力为每一位观众打造难忘的文化之旅。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体验和互动装置,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的平台。这也是博物馆多样性、包容性、可及性及以教育为核心的宗旨的体现。
当然,在工作中光靠信念克服困难远远不够,还需要切实地了解观众尤其是他们对展览、导览等各项服务的满意度与需求,来强化与观众的联系。比如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分析,打造适合年轻观众的密室逃脱形式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定期开展适合老年观众的“银发社区”等活动。对观众的深入了解及高效互动也给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带来了更为清晰的方向和指导。
与法国巴黎大皇宫合作“揭秘威尼斯”展览开幕日现场
问题2、数字化浪潮中的她力量:女性在文博数字化进程中常被赋予“细腻”“亲和”等标签,您认为这些是优势还是限制?分享一次您运用技术活化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观众群体非常年轻化,这与我们的“互动+体验”理念密不可分。比如我们将游戏型教育理念和展览结合,打造了“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青少年互动体验展,让观众以解谜互动的体验方式,自主探索、深度学习大运河文化的丰富遗产内涵。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览
同时,我们在临时展览中也一直很注重与观众“对话、共创 ”。比如在“乔治·莫兰迪”展览里,我们在展览最后设置了一个大型的共创空间,观众可以在展厅中自主创作并且留下作品,这也成为了展览中最“重磅”的展项之一。
“乔治·莫兰迪”展览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和持续吸引年轻观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5G 大运河”“ 沙飞船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等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喜爱和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内容。
“运河上的舟楫”展览
问题3、系统性支持:若请您为博物馆设计一项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政策,您会优先推动什么?您所在的机构是否有相关实践?
在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新定义中,“包容性”和“多样性”被强调,这其实恰恰与女性所具备的包容特质十分契合。我认为现代博物馆所需要具备的特质以及所需要发展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多元包容、融合共创”,而女性领导力所具有的沟通、共情等等能力也正与博物馆所需要的高度契合。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柔性的管理风格助于员工探索式的创新行为,关注员工的特殊需求,由此激发员工内生的创新力量。2023 年,我们成为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这与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问题4、人生转折点:请分享一次您认为对您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选择和您最引以为豪的一个成就,以及这个成就背后的思考是什么?这个成就为何对您意义重大?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个年轻的博物馆,从21年6月开放至今,“虚岁”也就不到4岁。我们的团队也非常年轻,整体平均年龄仅有32岁,40岁以下职工占比达到92%。这三年里,我们这个年轻的博物馆共接待了1200多万观众。经测算,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年对扬州经济的GDP 贡献规模保守估计为24.5亿元,其中,直接贡献2.0亿元、间接贡献22.54亿元,约占扬州市全年文旅产业总收入的5%—8%。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成功运营,让我看到了年轻的无限可能。尽管团队的整体经验稍显不足,但这一路走来,我们以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考、新想法落实为观众对博物馆的新体验。我想这也为当下很多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问题5、给年轻人的密钥:若对渴望进入文博行业的年轻人说一句话,您会传递怎样的信念?
对于那些渴望进入文博行业的年轻人,我想说的是:年轻是你们最大的优势。迷茫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但正因为年轻,你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试错的机会。将迷茫转化为动力,将年龄红利转变为发展的红利,正如同我们刚刚谈到的年轻给予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限发展的可能,勇于探索新的路径,拥抱变化,主动寻找答案。
参加志愿者表彰会
参加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论坛
主持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青年论坛
参加第八届博博会
【结语】
郑晶女士的故事,是运河的故事,也是女性的故事。她的职业成长史恰似运河本身:从涓涓细流到浩荡长河,既需穿透岩层的定力,更要有容百川的胸怀。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航程中,她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智慧,诠释着何为“运河文脉的守护者”,何为“时代的掌灯人”。她用二十余年的光阴证明,女性领导力不是温室里的玫瑰,而是石缝中生长的凌霄花——以柔韧穿透坚硬,以芬芳治愈沧桑,在文化苍穹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