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与人文温度:新技术时代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技术迭代、社会转型与文明碰撞正重塑人类生活的每个维度。在“快速变化”成为全球关键词的当下,博物馆这一承载文明记忆的场域,如何应对变局的挑战,成为激发社区活力、回应时代命题的创新枢纽,是每一位博物馆人应当思考的议题。

从敦煌莫高窟AI复原到故宫“数字文物库”全球共享,从社区博物馆的参与式策展到气候危机主题的沉浸式叙事……博物馆已不再是静态的“文化保险箱”,而是进化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超级接口”。在快速变化中,博物馆应当保持定力,并且做得更多更好。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把握当下,应势而为。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提出一个关键命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博物馆正从传统的保护文物、传播知识和提供教育扩展到包括社会包容、社区建设、经济促进等多维度的社会创新引擎。

一、AI赋能博物馆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研究表明,具有社会使命的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拥有物理空间、专业人才、文化遗产和社区信任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应利用其多元身份,搭建不同群体间的对话平台,激发社会创新思维,促进社会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技术推动下,全球博物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对观众参观体验的改变,也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运作方式。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已有超过78%的博物馆将AI技术纳入发展规划,其中文化资源数字化、智能导览系统和观众行为分析成为主要应用场景。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AI技术为文物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性。英国大英博物馆开发的“AI策展助手”,可根据观众兴趣偏好推荐个性化展览路线,AI算法能够通过分析文物的纹饰、材质和历史背景,自动生成文物背后的故事脚本,使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间提升了40%。故宫博物院“数字多宝阁”项目利用高精度3D扫描技术,将文物转化为4K超清模型,观众可通过手机端360度观赏文物细节。

在观众体验方面,VR/AR技术与AI的结合,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推出的“蒙娜丽莎:越界视野”项目,通过复原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让游客通过AR眼镜目睹画作在16世纪修道院中的原始状态。上海博物馆利用AI生成式技术,将商周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动态数字艺术,观众可通过手势交互“唤醒”沉睡的古老符号。这些技术赋能通过多感官互动,深化了观众的文化认知。

AI在博物馆运营管理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美国的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引入AI管理系统后,通过分析观众流量数据优化展厅布局,使高峰期拥堵率下降62%;同时,机器学习算法可预测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提前调控温湿度以延缓材质老化,将文物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干预。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供养人”计划将区块链技术与传统文化保护结合,公众可通过小程序“认养”文物,AI根据认养者偏好生成专属养护方案,而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每笔捐赠流向透明。这些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形成价值闭环。

二、人文温度的回归路径

新技术的快速渗透可能改变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方式:算法推荐削弱了观众的自主探索;数字复刻替代了文物的历史原真性;观众在技术理性与文化感性之间徘徊。新技术时代博物馆需要在技术创新与文化尊重之间寻找平衡点,构建兼具效率与温度的文化创新路径。人机协同工作模式、观众参与的技术设计以及伦理审查机制,都是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文化本质的关键。

尽管AI推荐系统能提高观众参与度,但其基于用户数据的个性化推送可能形成“信息茧房”。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显示,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博物馆导览系统,会使观众对非主流文化的关注度下降35%。荷兰国立博物馆的“AI伦理委员会”由策展人、艺术家和程序员共同组成,在技术开发阶段即嵌入人文考量,其AI文物分类系统特别设置“文化敏感性过滤层”,避免算法对边缘文化元素的忽视。这种技术人员与人文专家的协作机制,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新模式。

AI生成的文物复刻品是否具有文化价值?当大英博物馆用AI修复破损的亚述浮雕时,争议随之而来:支持者认为技术复原延续了文物的叙事功能,反对者则批评这种“数字干预”篡改了历史真实。这种争论触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命题——技术修复的边界何在?人文判断如何介入算法决策?技术应用中的文化敏感性。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的“AI考古项目”中,技术人员与原住民社区合作开发文物识别算法,确保算法训练数据包含本土知识体系,这种参与式设计使技术应用既提升了研究效率,又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生成式技术重建损毁的青铜神树,观众可通过VR设备参与虚拟考古发掘;并特别设置“文化注释层”项目,当观众触碰虚拟文物时,AI会自动关联古蜀文明的历史语境。这种虚实融合的体验既展现了科技魅力,又强化了文化叙事。

MIT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实验证明,AI导览员可通过语音语调分析和面部表情识别,模拟人类的情感互动,但观众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机械式的情感反馈缺乏灵魂温度”,这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技术越追求拟人化,其与人类情感的本质差异反而越凸显。在这方面,位于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打造的“技术留白”体验空间颇具启发性:在AI导览区之外保留“静默展厅”,禁止任何数字设备进入,鼓励观众通过冥想与文物直接对话,这种设计刻意制造技术间隙,为深度文化反思提供空间。大英博物馆“AI策展人挑战赛”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文物数据集,鼓励设计具有文化深度的AI策展方案,获胜算法需通过“文化同理心测试”,即在推荐展品时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情感共鸣,这种竞赛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向人文价值看齐。

三、山西博物院的数字化探索

山西博物院在数字赋能方面进行了多维度探索,制定《山西博物院数字化转型战略(2024—2028)》,重点推进文物知识图谱构建、沉浸式研学空间打造、数字文创IP孵化等八大工程。其成果主要有:

第一,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夯实文化保护根基。依托“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对馆藏珍贵文物(如晋侯鸟尊、侯马盟书、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等)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数字化档案。其中,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将晋侯鸟尊生成0.01毫米精度的三维模型,实现文物细节的永久保存与虚拟修复。“晋魂”数字资源库建设整合全馆20余万件文物数据,构建涵盖图文、影像、光谱分析的多模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向考古研究机构开放共享,支持跨学科研究,如通过AI分析青铜器铭文与纹饰的关联规律。

第二,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激活传统文化传播。在“晋国霸业”展厅推出AR导览系统,观众通过手机扫描文物即可触发历史场景复原。例如,扫描青铜鼎时,屏幕会动态呈现西周时期晋国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流程。2023年推出的“走向盛唐”元宇宙特展,通过VR设备构建虚拟展厅,观众可化身“数字使者”与北魏壁画人物互动,并参与虚拟考古发掘。该展览线上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

第三,互动体验装置应用。在“戏曲故乡”展厅设置体感交互设备,观众可通过肢体动作模拟晋剧武打动作,实时生成数字化戏曲动画,实现“文物+科技+艺术”的跨界融合。

第四,智慧服务升级,优化公众参与体验。智能导览系统迭代。推出“山博智游”小程序,集成室内导航、语音讲解、路线推荐等功能。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停留时间与兴趣点,动态优化参观路线,使常设展参观效率提升30%。

第五,数字文创开发。发行“晋侯鸟尊”“鸮卣”等文物的数字藏品,基于区块链技术确保其唯一性。其中,2023年推出的“青铜纹样盲盒”数字藏品上线秒罄,衍生出社交平台二创热潮。

第六,云上展览与直播。常设展“晋魂”实现全场景云直播,单场观看量超百万人次。“云讲国宝”系列邀请专家通过短视频解读文物故事,全网播放量累计破亿。

第七,以数字传播矩阵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在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推出“晋见中国”等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达3200万,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案例。

第八,前沿技术探索与生态构建。引入AI图像生成技术,辅助修复娄睿墓残缺壁画,并通过算法生成符合历史风格的缺失部分。

山西博物院的数字化实践,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从实体向虚拟的延伸,更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了公众与文化遗产的对话方式。为AI赋能中华文明数字化呈现提供“山西方案”。

四、展望

未来的博物馆将是多元价值的交汇点、社会创新的试验场和文化活力的发源地。通过技术创新、青年参与和社会协作,博物馆能够在促进社会包容、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AI赋能的背景下,博物馆可将文化价值纳入算法设计标准,融合实体文物与数字技术,创造虚实相生的文化体验,提升公众的技术批判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当AI技术遇上人类文明,博物馆正站在守正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唯有在技术发展中注入人文温度,在数字转型中保持文化传承的定力,坚持“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原则,才能让冰冷的算法变成解码文明的新语言,使得虚拟成为现实延伸的新维度,最终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