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御瓷 重现巅峰:“御瓷归来”主题特展解读
来源:
博物馆中国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4-29 09:18
江西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景德镇明清御窑瓷器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标识之一,深刻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传承与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助力景德镇申遗,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江西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密切合作,共同推出原创主题大展“御瓷归来”。
“御瓷归来”主题特展序厅
展览内容:陶瓷为媒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展览将御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进行剖析,以御窑瓷器的“源”与“流”为载体,探求中华文明的“根”与“魂”,通过展览五大篇章,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做出生动而丰富的诠释与解读。透过御瓷所展现的中华文明精神历久弥新,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放融通的文化基因。
左:明永乐 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
右:明永乐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求新求变 精神立展
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以御瓷为主题举办的精彩展览珠玉在前,为求突破,此次展览决定紧扣“归来”主题,以“御瓷”为载体,深耕江西本土特色,以立体宏大的御窑传奇为主线,以陶瓷所承载的中国精神为立意,全方位展示以御瓷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五大部分各具特色,对应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御瓷精神文化特质,精彩讲述明清御窑近六百年的传奇史诗。
第一部分:何以御窑——解码御窑近600年接续传承、窑火不熄的根基。通过展示御窑的宏大规制,御瓷的礼制功用,生产管理的严苛规范,回答“何以御窑”的历史之问。
第二部分:博采众长——呈现御瓷深厚的技术积淀与丰富的人文底蕴。明清御窑延续历代名窑名瓷之技术,承千年手工艺术之精华,载中华传统文化之神魂,兼收并蓄、人文荟萃的特质使其凝聚成为可以代表中华文明的独特符号。
第三部分:惟精惟一——不断的自我突破,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成就了无所不工、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的御窑。御窑历时数百年,正是创新持续不断,时刻领时代之先,才最终成为世界陶瓷史上长盛不衰的传奇。
第四部分:海纳百川——民族文化在瓷上汇聚,东西方美学与技术在瓷上交融,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平性最生动的体现。御瓷包容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录着文明间的交流,深刻体现着中国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气度与风范。
第五部分:生生不息——江西是陶瓷的沃土,窑火至今万年不熄。新时代的江西以匠心绵延历史厚度,“御瓷归来”是御瓷经典之作与御窑精神的双重回归,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让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为世界文明的互鉴同兴续写新篇。
巅峰之作 荟萃一堂
展览以御瓷归来之旅为契机,聚焦中华陶瓷文化瑰宝,云集7家文博单位共180件御瓷经典代表佳作,其中122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实现了近600年间经典御瓷代表作首次大规模集中回归故里。展品全面展现御瓷所体现的制度与工艺、文化与审美、团结与交流,以此印证中华文明之优秀特质。
在时代上,展品覆盖从明洪武到清宣统的明清两代共21朝作品。序厅两件明永乐青花龙纹天球瓶,是御窑“出道即巅峰”的代表作,龙纹气势雄浑,青花浓艳瑰丽,与“御瓷归来”主题相契合。第四部分结尾的宣统矾红彩龙纹西餐具,西式器形结合中式纹样,昭示着御窑与御瓷走进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品类上,展览选品核心是能直观反映中国巅峰制瓷成就和历代御瓷发展的匠心佳器。明代永宣青花瓷、成化斗彩瓷,清代康熙五彩瓷、雍正粉彩瓷、乾隆像生瓷等绝代名品,在展览中一一呈现。集合前沿考古研究成果,国内权威陶瓷专家直接参与展品遴选,部分文物为新出土或首次公开或首次“出宫”集中规模展出。
在联展模式上,展览采用“1+1+N”的方式。展览由江西省博物馆主持原创策展,与御瓷核心输出地也是最重要收藏地的故宫博物院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联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全国6家重要的御窑瓷器考古及收藏单位,共同构建和呈现。
解构设计:融物于景
构建中式美学沉浸空间
展览采用情、景、物相融合的展陈方式,打造可看可感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中式美学为骨,精准凝练中式审美与传统文化要素;以情景营造为皮,达到物景相融自然和谐的观展效果;以人文情怀为血肉,寄情于景寓理于器感受国瓷之美。
御瓷使用场景展示
东方审美 全域沉浸
为追求传统文化氛围浓郁且精致沉浸的观展效果,此次展览在形式设计上做出突破,大范围采用“以景衬物,融情于景”的手法,将1400平方米的展厅空间整体打造为充满东方韵味的陶瓷文化展示空间。
在空间布局上,展览以极具标识的“青花蓝”“故宫红”“海浪白”为主色调,形成风格鲜明的三大空间,巧妙利用现有展厅格局,划分出主次分明、风格各异、动线流畅的五大区域。各区域内以置景相隔,形成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空间格局,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
在情景营造上,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审美要点,从中国传统建筑、绘画、纹样中汲取灵感要素,打造中式园林小景、宫廷用瓷陈设、四季轮转的宫墙、郑和下西洋半景画、中外传统建筑灯箱墙等场景,营造浓厚的中式美学氛围,更好地烘托出展品蕴含的中国陶瓷艺术之美。
情景营造不是单纯的置景,而是承担着资料补充、历史还原、辅助展线等重要功能。如宫廷日常用瓷场景考据大量明清宫廷绘画及故宫原装陈列照片,将御瓷作为陈设、文房、花器、家具、茶器等各种功能集于一处,直观展示宫廷日常生活中御瓷的不可或缺。
情景结合展示
柜内设计 相得益彰
此次展览不同以往的柜内设计是一大亮点,延续中式审美风格,以明清宫廷绘画、挂屏、匾额、书法、屏风等元素,配合不同品类的御瓷进行组合搭配,打造和谐统一的观展氛围,大大减少柜内柜外因设计风格不同形成感官上的割裂感,内外皆为景,是烘托展品璀璨光彩的点睛之笔。
在版式设计上,根据所展瓷器的不同装饰风格进行不同的细节设计。如展示颜色釉时,以屏风为背景,以宫廷绘画中的花枝、果实为装饰,为每件颜色釉瓷定制相对独立的观赏空间,利用视觉差,在特定角度观察可达到背景花枝与展品结合“插花”的特殊效果,既于无形中传达展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又如画中屏风走入现实,自成一景。
“云舒霞卷”单元展柜及“插花”效果
在内容展示上,力求精准、凝练,追求文辞优美、雅致,文字排版亦注重形式美学,以匾额、挂屏、窗框等建筑装饰元素设计呈现,选用仿手写的雅致字体,既完美融合,又古色古香,颇有意趣,或直接使用标注清晰的原始档案高清图版,形成统一规整、重点明确的展陈效果。展览为每件/组文物针对性设计说明牌,说明文字直指展品重点和价值定位,摈弃晦涩无趣的文物描述,而佐以辅助性释展配图,极大地方便观众理解展览、品味展品。
在展品陈设上,柜内文物往往以年代先后和视觉效果为考量标准进行排列,形成逻辑清晰且布局对称的舒朗形式。装饰以低调清雅的浅米色积木台为主,部分展品定制仿古木托,突出重点,提升精致感。
宣传教育:聚焦主题
打造特色互动导展服务
秉承传承与创新理念,深度挖掘御瓷文化精髓。展览宣传和拓展活动聚焦御瓷历史、工艺与艺术特色,用鲜活的语言、新颖的形式呈现御瓷顶 级陶瓷的文化艺术魅力,激起观众深入探索的兴趣。突出重点,报道热点,宣传亮点,精心策划,形成覆盖全龄段、跨区域、跨背景的互动型导展模式。
线上推广 鲜活释展
此次展览线上重点发力,多平台联动,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持续扩大展览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馆方自媒体平台为主阵地,依托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根据不同平台受众,专题策划一系列质量高、创意新、形式多的宣传内容。有以深度解析展览为主的《“御”见瓷》系列推文,有以文物为主题进行二次创作的《“瓷”绘记》系列壁纸,有以趣味看点为内容的创意小视频等,一系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优质内容成功带领广大观众感受御瓷中的大国工匠技艺和精神,欣赏御瓷里的中式美学和东方气蕴。
与国家级、省级主流权威媒体,抖音等网络平台紧密合作,对展览及其相关活动持续输出,掀起“御瓷归来”热潮。如与主流媒体合作进行提前探展;联动抖音集团,特邀历史方面“大V”,同策展人、专家学者共同策划打造高质量展览特别直播活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
线下活动 培养热爱
线上宣传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线下精彩纷呈的系列配套活动也在启动。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观众多元观展需求,从展教一体到多维互动性社教再到定制化研学项目等活动应有尽有。活动近7000名观众参与,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为迎接“御瓷归来”的盛大启幕,展览的开幕活动设计也别具一格。活动以“瓷”为核心,通过瓷乐、瓷舞、“瓷的诞生”话剧等多种舞台形式,生动展现御瓷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观众可直观感受御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启一场奇妙的瓷上之旅。
为满足观众对陶瓷专业性知识解读的需求,馆内44位讲解员及志愿者团队合力为广大观众提供开放日高频率深度讲解服务,一天服务次数最高近20场。此外,展览特别打造定期“策展人导赏”活动,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江博策展团队成员定期讲解,以策展人视角带领公众欣赏了解展览内涵。
与权威对话,和历史共鸣。在展览期间,着力打造“江博讲堂·御瓷归来”系列讲座共6场,邀请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单位的中国陶瓷领域权威专家莅临开讲,搭配全程线上直播,为观众奉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陶瓷文化盛宴。
针对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需求,此次展览特别配套了一系列为成人、少年儿童群体打造的集趣味性、科学性、互动性于一体的“人间瓷话”社教活动。有专门为激发少年儿童兴趣开发的“青妹子家乡游”系列、“瓷国寻宝记”少年儿童研学之旅等社教活动,了解江西陶瓷文化的同时,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同时面向成年人开发的“瓷韵风华”系列和“瓷游记”成人寻宝探秘之旅系列活动也颇受欢迎,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亲临课堂,讲授御瓷中的非遗技艺,和观众共赴一场陶瓷美学盛宴。
策展人导赏活动
持续运营 延展影响
展览定制开发“御瓷归来”主题特展数字虚拟展览,于展期内同步上线并持续向公众开放。虚拟展厅打破线下观展的时空限制,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展览高清全景及丰富的图文信息,通过全视角、沉浸式、多层次的在线观展体验,让展览永不落幕。
今年1月,在“御瓷归来”展览开幕一周年之际,《御瓷归来》图录正式面向公众出版。图录依展览体例精心编排、制作精良,荟萃展览精华,图文并茂、阐述详备,集学术研究与艺术审美于一体,让展览的生命以书籍的形式记录和延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典藏之作。
《御瓷归来》图录封面
展览影响:盛况空前
助力中华瑰宝焕新出彩
百年御瓷,重归故里。展览历时146天,海内外参观人次达107万,成为江西省博物馆首个超百万观众的现象级展览。此次展览火爆“出圈”,吸引主流媒体聚焦专题报道,社交平台“自来水”美图频出,好评如潮,让陶瓷这一中华瑰宝、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在新时代焕发新神采。
媒体聚焦 反响热烈
“御瓷归来”主题特展一经开幕便成为各大官方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60余家权威媒体专题、专刊报道300余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文博上新”推出三集视频专题片、中文国际频道《国宝·发现》栏目拍摄专题纪录片《御瓷归来》,对展览进行强力推介和解读,讲述展览台前幕后故事,极大提升了“御瓷归来”的影响力。
在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成功“跨界破圈”,掀起打卡御瓷展的热潮,形成线上互动“种草”,线下参观反馈的良性正向循环。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创设不同讨论话题,深度挖掘展览中的新颖内容,结合网络热点,展览宣传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各平台累计浏览量超8400万,点赞量超百万,互动量、发帖量也是屡破新高。
央视新闻报道“御瓷归来”主题特展
有口皆碑 好评如潮
为深入了解观众对“御瓷归来”展览的反馈,进一步提升展览质量和服务水平,策展团队开展了观众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766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观众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非常高,对于展览的内容结构、形式设计、文物展品、文物说明、互动体验、非遗展示等各方面评分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9.35分以上(满分为10分),显示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深度认可、对设计创意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展品种类与质量的一致肯定。
观众在留言中也表达了对展览的赞许,有人称赞展览的内容和设计:“非常用心、细致的策展,将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和使用功能融汇一体,呈现得非常大气华美!”有人欣赏江西的陶瓷文化:“辛苦了!让离开景德镇600年的御瓷回归,难度大、数量多、造型美、样式精,请多多尝试和各地博物馆合作联展,文化大省要强起来。”还有的人钟情于御瓷的精美:“瓷器展是融合绘画、书法,甚至雕刻等多重艺术形式的器物展,展览反复看了两三次,开始明白为什么瓷器是China代表之一。”
“御瓷归来”,不仅是一次文物的荣光重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的肌理中淬炼出新的光华,赣鄱大地与紫禁城的故事便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赣地文脉精髓,在守护与创新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让历史的回响激荡时代的浪潮,以更鲜活的笔墨续写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唯文明薪火永续,方见山河万代长青。
“御瓷归来”主题特展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