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馆际交流
来源:
博物馆中国
作者:
周力
发布时间:
2025-04-23 09:31
中小博物馆因藏品不足、馆际交流少等原因,举办临时展览的频次相对较少。从某省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历史数据来看,省内74家中小博物馆举办的229个原创临时展览中,随着博物馆级别从高到低,历史文物展、标本展、非遗实物展等在展览类型中所占比例越小,图片展、当代书画作品展以及摄影展的比例越大,而且交流范围也多是省内甚至邻近市县。
某省中小博物馆原创临时展览类型比例图
中小博物馆需要观念的突破
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进博物馆的本地观众越来越多,但是受多方面条件制约,不少中小博物馆基本陈列多年没更新,因此中小馆需要观念上的突破,依靠不断推陈出新的临时展览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文化自信。长期以来,中小馆的展览交流都局限于周边地区,其文化差异小导致博物馆觉得自家藏品似乎“没有特色”。在临展交流工作中,中小馆应提升文化自信积极开展跨地域展览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其他地区展示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通过交换展览,让本地群众领略中华大地上各地独特的文化风采。
勇于尝试。中小馆藏品少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多数引进展览的中小馆临时展厅面积也不大,举办小型的交流展览只需要数十件展品即可。中小馆需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先不考虑一步到位推出内容深厚、展品丰富的展览,而是首要解决交流展览的有无问题,再逐步增加展品、提高展览档次。如甘肃某地博物馆,2021年3月就开始策划一个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交流展,由于馆内展品体量小、数量少,想和其他县、区馆联办,但因诸多因素,至今都未能完成。
主动交流。大多交流展档期需要提前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规划确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机构都曾通过网站搭建过全国范围的展览交流平台,且当下大多馆际交流都可通过微信群联系,各馆交流展览的气氛十分活跃,中小馆不必担心展品档次不高而被拒绝,应主动、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建立联系,开展交流。
加大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已实施十多年,如何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和村民走进本地博物馆,依然任重而道远。以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18、2019年观众数据显示,本地区零散观众参观的绝对数量较低,占总人口比例就更低。因此中小馆不仅要引进展览,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本地群众进馆参观。
中小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的建议
早期博物馆馆际交流因文物展品运输、布展人员差旅经费等问题,收借展费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没有展览可以交换的中小馆,只能采取出借展费的方式引进展览,这也是部分中小馆认为办交流展花费很大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博物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在符合文物展出安全标准的条件下,双方交换展览互免借展费的方式已比较普遍。除此之外,在中小馆举办交流展览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运输方式。从各地博物馆实践情况来看,馆际交流基本以实物展为主。但中小馆经费相对较少,在筹办交流展时需要考虑展品安全和运输成本。如展品数量不多、体量不大、无运损压力的情况下,展品由布展工作人员随身运输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非历史文物展品、辅助展品可采取物流公司保价运输的方式,采取这种运输方式相对较多的是民俗类展览和非遗类展览;在有珍贵展品又无力承担专业文物运输服务的情况下,可采取由单位派车、跟车押运等稳妥的运输方式。
展品来源。中小馆在展览中使用复制品的情况比较常见。在举办交流展时,需要注意非本馆文物需图版说明,避免观众误解展品来源;在借用民间藏家藏品时,需请权威机构鉴别借用藏品的真伪和来源。
展览资料。一个成熟的交流展不仅需要提供展览大纲、展品清单,还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平面设计资料,包括展标、图版、说明牌等,方便借展方根据临展厅布局和展柜高度等进行相应调整。交流展讲解业务相对较少,因此说明牌内容除了常见的名称、时代、质地等文物基本信息外,可添加二维码解说,更有利于观众了解展览。此外制作精良、可重复使用的说明牌能减少借展方的布展成本。布展过程中,通过馆际间的交流学习,中小馆亦能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办展业务水平。
其他特殊情况。馆舍为古建筑的中小博物馆,通常没有符合安全标准的临时展厅,因此举办图片展是较为可行的办法。目前中小馆引进推出的图片展大多免费且题材内容丰富、版面设计精美。馆方在引进展览后,可以送展至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拓展和延伸图片展的教育属性,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在社会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的背景下,应考虑中小馆所在地区的人民群众同样需要美好文化生活。当经济发达城市享受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文化大餐时,中小博物馆也需以更积极的态度让文物“活”起来,加强馆际交流,通过举办交流展览等形式,为中小馆地区的群众呈上一场场小鲜轻筵,让文物更好更深地走进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