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的爆火看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来源:
博展联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3-03 13:45
一 · 数字化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和物质载体打破资源约束,以数字化的形态可以低成本的保存和流转,有利于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程,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缩短国内博物馆间在展陈、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敦煌研究院、福建博物院及海外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等18个国家40余家机构共建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分为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
“丝路数博”致力于开展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实体藏品与博物馆的线下空间局限,实现线上资源互通和共享,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图片:丝路数博云上策展平台学员作品|来源:城市光网)
二 · XR眼镜成为进入博物馆数字世界的主要入口
深圳博物馆“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古生物专题展览针对重点展品“蛇颈龙”开发了配套的AR项目,观众佩戴AR眼镜对准文物,就能瞬间看到“复活”的蛇颈龙和它的生活场景。若摄像头自动识别出现问题,观众还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AR眼镜播放相应画面。
(图片:深圳博物馆重点展品“蛇颈龙”|来源:《策展研究》)
围绕XR眼镜也将逐渐生长出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内容生态和各式各样的创新场景,不断为大众创造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
三 · 数字化IP授权将激发数字文创市场的价值潜力
四 · AI+XR技术开启数字文创3.0时代
(图片:《佛光寺大殿》|来源:商汤智能)
《佛光寺大殿》与“梁柱间”古建筑榫卯积木的实物文创产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手机扫一扫实物积木,就会数字重现佛光寺东大殿结构,将大殿三维模型立体化呈现,并在数字空间中对大殿结构进行逐层拆解,将佛光寺殿中的奇妙结构和细节展现在眼前。
五 · XR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化”
同时,平台与分发、营销,甚至实物产品制造渠道打通,为创作者链接各个环节所需资源,实现从创意到价值的有效转化,让创作者将主要投入放在创意策划环节,有助于促进数字文创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图片:河南博物馆“妇好鸮尊”|来源:网络公开)
六 · 基于XR+IP解锁城市消费新场景为城市商业赋能
集藏品展览、沉浸式体验、表演、文创销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打造“城市地标+博物馆IP”的新消费场景将会出现,并通过模式复制、许可授权的方式为更多的城市商业进行赋能。
七 · 博物馆文化资源是未来元宇宙社区建设重要的汲取来源
M○C△ 是一家存在于虚拟世界 Somnium Space 的元宇宙博物馆,作为非盈利基金会成立,目前,它收录了来自 Beeple 、Pak 、Hackatao 等两百多位加密艺术家的作品。
(图片:Somnium Space |来源:OF COURSE)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调节好光线,用鼠标点击目的地“闪现”到喜欢的展品前,回过头看见入口处时不时冒出来的几个新游客,一种颠覆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已经显露雏形。
八 · 数字人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
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达利博物馆使用基于AI的尖端技术,创造了“Dali Lives”体验,采用机器学习让达利神秘“复活”。观者通过屏幕得以跨越时空,直接与艺术家本人对话。
(图片:“达利”|图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超过1 000小时的机器学习产品,这个“以假乱真”的达利可以与客人互动,分享他的生活故事,聊聊天气等。“真实达利”人工智能系统分析了超过6 000帧的达利,学习了他的身体动作和习惯。该技术成功构建了“提问—回答”等直观的双向传播模式,让文物的创作者本人现身,启发与回应观众的思考与需求。
九 ·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新媒介重塑了“人-藏品-空间”三者之间要素关系,也通过创造要素之间的更多互动为博物馆业务发展带来了丰富而海量的数据资源,覆盖了包括数字文物的管理和流转信息,线上线下用户的交互信息、行为信息和属性信息,文创产品的销售信息,IP授权的商业信息等在内的多维数据内容。
基于这些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和精准分析,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变过去以经验为主导的管理服务模式,更高效的盘活和利用馆藏文化资源,为公众创造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十 · 面向未来的文物资源数字化治理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博物馆行业的数据规模将急速增长,而与之相关的,包括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安全监管、文物资源数据及文创内容的产权保护和价值确认等治理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编者后记